对毛姆的喜欢是深入骨髓源于内心的。读《月亮与六便士》看到的是一个抽离于世界之外的疯子行径,一个疯狂的中年人因为对绘画的喜欢,在而立之年放弃了自己优渥的工作和家庭孩子一个人身无分文地远赴巴黎学习绘画,穷困潦倒却又丝毫不认输,饿得一天只吃一顿饭,却坚持以绘画精神食粮充饥,在一种心灵的极大满足中进行创作。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画作不被看好,唯一一个欣赏他的朋友,他还把朋友的老婆撬了。就是这样一个恣意妄行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人,或者已经不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在他死之后,他的 画作终于被世人认可了。
毛姆的这篇小说是根据高更的生平改编创作的。高更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多变诡异的画家,崇尚一种原始主义,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所以最终去世的地方也是在一个小岛上。
在高更的身上,有着我们常人没有的热情和蛮横。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对生命的热情,然而高更身上像原始人一样的蛮横和鲁莽支持着他不断迫近内心的渴望。有一句说,当你离死亡最近的时候,你才不会惧怕它。高更随时带着和这个世界同归于尽的心态来做一件事。他可以只吃一顿饭能活下去就行,他可以住在最脏最差的房间只要能活下去就行。外界的物质丝毫不能影响内心的坚定,这是一种多么野野蛮的心态啊。
我最喜欢的毛姆的小说是《刀锋》。刀锋讲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大学生,因为目睹了因为一次意外一位朋友丧生的经历,从而变得失魂落魄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和自己的家境优越的青梅竹马分手,一个人开始探求人生的意义。最终他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落脚点,获得了心灵的归宿。当然我们不去探讨这个落脚点究竟是否成立或者究竟能否拯救,这是作家毛姆所找到的心灵的归宿。
《刀锋》的序言中引用了印度奥义书中的句子: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越过的,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我们在世间存活,除了活着之外都在思考人生的哲理,然而探求生命真谛的过程是艰难且危险的,就像翻越一把刀的锋刃一样,可是当你真正翻过了这道刀锋,迎接你的是另一面广阔无垠的平面,人生的平面从此翻页。
这本书的动人之处不是向世人传递了只有印度教才是心灵的归宿这一观点,我想这也不是毛姆本人写作的意图。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一件我们每个人都看似平常的小事开始探求人生,这种对生命的诘问和求索是令人感动和鼓舞的。我们无论是谁,都在平常的生活中思考过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有几个人真正地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又有几个人是真正走在尝试破解人生奥秘的道路上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着物质世界而存活着,我们为了自己的食物,衣服,住所活着,年龄大了要为了孩子的教育健康活着,再过几年就要为了父母的健康而操心。物质世界的欲望是无尽的,因为人生是不断往前走的,十岁就有十岁的欲望,三十岁就有三十岁的,不存在欲望被彻底满足的那一天。其实细细想想,良田千倾,日餐不过一斛;华屋万间,夜卧不过五尺。用白话文就是,世界上的山珍海味千千万,你能吃的只有一碗;你的房子有五百平,你睡的大小不过一身而已。
肯定有人会说了,我们的社会现状不允许我们过多地关注精神的追求,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尚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养老政策,教育制度还是如此的不公平,我们不去追求物质,我们的父母和孩子怎么办呢?
我同意。我记得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中说,现在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的专业大多是机械、金融、计算机编程这些非常吃力又艰深的专业,除去部分是因为纯粹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都是为了出来能够找一个高薪的工作。而美国本土的学生大多的专业是历史、教育等人文类学科。
我记得我出国学习CS的女生朋友告诉我,我现在学习理工科,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学习艺术。我要给她一个可以追求艺术的自由。
所以说我理解所有这样想的人,这也是我喜欢毛姆这篇小说的原因。在这篇小说里,主人公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财产远走他乡,在异国身无分文,他不求吃好但求吃饱,不顾及个人的形象和衣着,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放下了所有我们普通人放不下的负担,最终解开了人生的枷锁。
我们终归只是普通人,我要吃好吃的,我要穿着体面被人尊重,我要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我不忍心看我的父母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我一定要给我的孩子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承认我是一个普通人。
所以我爱毛姆,我也恨他,他勾起了我心中渴望抛弃一切的欲望又让我自己残忍地熄灭。
最后写一句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话:
追求梦想就是追求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见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