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你读那么多书中,真正觉得书对你的益处体现在哪?
我说:我读的那些“无用之书”比较多,可能在某一刻跟朋友喝酒的时候吹牛有用吧。
其实吹牛的时候也说不出那些能装逼的话。所以,真让我反思一下,我读的书真的有什么用?我还真的不知道。
虽然我不是那么会看书的人,看书也不快,但是就是很喜欢买书,就算是看到书摆在那里就很开心。
从小到大,而且我一直都喜欢抄点东西,读初中和高中让交的读书笔记从来不是我会担心的。这一点我妹妹应该最为了解了,毕竟我所有一路以来的读书笔记都被她拿去用了,甚至于那些学校里的牢骚和成绩不好时的自嘲也被她一度拿来调侃。
五月
好想给过去的五月做个回顾,却迟迟没有动笔。可是又有什么好总结的呢,生活还是得继续。
在老家的那几天里,妹妹找到了爷爷留下的唐浩明《曾国藩》中篇,在书中看到曾文正公的一段话: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
看到的那刻觉得,语言的直指人心或许就是如此了吧。这不就是我此时此刻最需要去思考琢磨的吗?
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一代人接替着一代人,这短暂的人生我们要思考的太多,如何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呢;宇宙无穷,我们能待的地方也就那么点大,再大再好也不过求每晚有一席之地;书籍有万千,一生能看完多少本,多看点也挺好的;人力有限,能做好自己真的也挺好的,努力的意义可能就是做更好的自己。
六月
读书的时候,可能真的就能在书中某处找到自己,至少在这一刻自己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
目前在读的《苏轼新传》,首先是感叹东坡在政治上的那些抱负但又无能无力的状态,纵使仁宗和神宗都知轼之心,但每次都在想要提拔的时候总有人在阻扰,导致知人不一定能善用,都说知遇之恩,没有遇也无可奈何。可能命运就是如此吧,机遇不到也只能空有一身抱负;其次,是越看越喜欢苏轼的心态,每次朋友离开都喜欢发一些牢骚,写一些赠文或诗;去到一个地方也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要么喝酒要么煮茶,泛舟湖上,反正我看完是真的很羡慕。同时,为官也从未忘记忧国忧民,每次都会想着上书反应民众疾苦,可惜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有限吧。
刚好,我每次一到毕业,就想起来韩寒的后会无期所说:每次告别请用力一点,因为多见一面就可能是最后一面,多说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
看《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书中都是选取名家的散文,初中语文老师说,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所以每次都要去找那个主题。以前读书的时候一直不懂散文这种形式,现在再读散文,感觉散文就是作者自己有些牢骚要发,有些观点要表达,想到什么写什么……我也选取一些吧。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己,可以不烦不躁;
对人,可以宽容谅解。
季羡林说:“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想到高中同学觉得我似乎过的没那么压力,每天都很开心的样子,问过我:
“你为什么看着一点都不担心成绩呢?”
“成绩就那样了,考试太多,已经麻木了。”
当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时候,再看重结果也没用。不完美才是人生,关于不完美我也有些许感触,说不完的话留到下次。
《又是一年芳草绿》中老舍说:“我不希望自己是个完人,也不故意地招人家的骂。该求朋友的呢,就求;该给朋友做的呢,就做。做的不好,咱们就大家凭良心。所以我很和气,见着谁都能扯一套。”
今天读到这一段话,觉得这个也是我。为什么也不解释了,可能懂的人才会懂。
老舍最后说: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愿意大家傻一点,特别是小孩。假若小猫刚生下来就会捕鼠,我就不再养猫,虽然它也许是个神猫。
对于我来说,读书也差不多这样吧,也不期望能有大作用,能读到自己内心就该是最大的收获了。一本书如果真的太多作用,我就不想读了,虽然它也许是本神书。
最后放一段鲁迅《世故三昧》的文字摘抄,真的是鲁迅说过的话。不信你也去看看……
2021.6.12 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