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气淡味亦淡,性平。
张锡纯认为,茯苓善于调理脾胃,这是因为脾胃属土,土的味道是淡味(链接),《黄帝内经》中说淡味的东西归于脾胃,并且在《慎柔五书》也记载过味淡之物能养脾胃。
茯苓的药性能够将脾胃中的痰饮化成水液,中医认为,水液凝聚而成痰饮,在形态上来说,痰饮较水液更为浓稠,流动性更差,脾胃中痰饮转化为水液之后,就可以通过脾的运输功能上承于肺,肺再将水液通过三焦水道归于膀胱,如此,身体中的痰饮水湿,全部从小便中排出。所以茯苓是淡渗利湿化痰的主药。
并且茯苓泻中有补,虽然是淡渗利湿的药物,其实还可以培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五行之中土生金,茯苓通过利湿健脾达到培补脾肺两脏。
茯苓是长在松树底下的干燥菌核,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在地上而不往外生长,所以茯苓又善于收敛浮越之心气以安魂定魄,又是入心经的良药。
还有一种叫茯神,和茯苓生长不同,茯神是抱着松树根而生,所以养心的功效,会强于茯苓。
刘潜江说,茯苓是古松树的灵气聚集而成,松树的营养物质不会上发,而是往下被茯苓吸附在体内,这不就像是真人的气息,时时刻刻都要聚于下焦丹田之意?如果只是觉得茯苓能够利湿,岂不是认识的太表浅了。松树之所以在凛冬之时依旧茂盛,这不是印证了松树具有真阳之性吗?松树的阳气入土,久之结成茯苓,所以茯苓是“成于阴而禀于阳也”。
茯苓如果入煎剂,需要切成薄片,或者捣碎为末,不然用一整块茯苓入煎剂是煎不透的。
在当时的嵊县,那个地方山峦重叠,峰回水绕,有一个吴氏家族在此居住,族群大概有四五十人家,以种植茯苓为业。他们种植茯苓的方法,秘而不宣,即使是亲戚也不会告诉。有一年的春天,当地吴性的媳妇生病,生完孩子一个多月,一直发高热,口渴,但是不想喝水,汗出不止,心悸,晚上睡不着觉,请张锡纯去诊治。
张锡纯看病人面现红色,脉有滑象,判断病人应该是汗出伤及心阴,因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心阴自然就会损伤,于是张锡纯赶紧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给病人煎服,但是没有效果;然后用酸枣仁汤,去川芎加浮小麦、大枣煎服,还是没有效果;接着张锡纯改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仍然不见效果。
就在这个时候,张锡纯正束手无策时,忽然有一个人进来对张锡纯说,为什么不用补药来缓解症状呢?张锡纯听完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心想这个说用补药的人,一定是不懂医的人,就没有理会。
到了第二天早上,病人家属跑过来告诉张锡纯,患者昨天晚上吃了补药,现在病已经完全好了。张锡纯将信将疑,不知道所说的补药是什么药,家属于是把药渣拿来给张锡纯看,原来这里面就是四五两的茯苓。这时候张锡纯就很纳闷,茯苓,难道也是补药吗?张锡纯愣在原地半天没有说话。
后张锡纯仔细思考之后才明白,茯苓是治疗心悸主要的药物,也是治疗汗出主要的药物。张仲景曾治伤寒出汗而渴用的是五苓散,治汗出不渴用的是茯苓甘草汤。伤寒厥逆而心下悸动,这是因为汗出过多,心阴干涸,只得调动肾中阴液上救才出现心悸,这种情况只能用茯苓治疗。
而这位患者的不寐,就是因为心悸而来,而心悸又是因为汗出伤及心阴而来,其发热、口渴、不想喝水、脉滑,都是有水气在内的征象。
张锡纯感慨,这次幸好是遇到了种植茯苓的人家,懂得茯苓的用处,不然这位患者肯定要汗出不止,最后阴损及阳,怕是要出危险了。想到这里,张锡纯非常内疚的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