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马灵察与高仙芝---胡汉交替之风流盖将军
八角含笑道:“除了安禄山和哥舒翰之外,胡将之中还有第三个巨头。只不过,这个巨头是由两个人组成的---故可称为双头!”
小武诧异道:“怎么是双头?”
八角捋须嘿嘿笑道:“其实就是前后两个人---前有马灵察(羌人)、后有高仙芝(新罗人)。此二人皆为胡人,而且是前后任的关系,都曾主持过唐朝的西域大局,当过北庭或安西节度使。”
小武微有恍然,点头道:“高仙芝我听说过,是个朝鲜人。这个马灵察又是从哪里来的?”
八角微笑道:“马灵察乃是羌人,原姓夫蒙,后改姓马---或许你见过‘夫蒙灵察’这个名字。此人本是北庭节度使盖嘉运的副将,而高仙芝本来是马灵察的部曲。”
小武越发奇怪,道:“那这盖嘉运又是何人?”
八角含笑捋须道:“盖嘉运乃是汉人中的杰出人物,长期担任北庭都护、兼北庭节度使,统领着翰海、天山、伊吾三军共2万余人,治所在庭州(乌鲁木齐附近),掌管天山以北的所有战事。”
小武讶道:“这么说来,盖嘉运也是著名汉将之一了?他比王忠嗣如何?”
八角笑道:“盖嘉运的兵力相对较少,只有2万余人,但是功劳同样不小。比如725年突骑施叛变大唐、倒向大食(阿拉伯),派兵来北庭挑衅---此事非同小可,标志着大唐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初兴)开始了历史性的对撞。但当时盖嘉运只是略施小计,便迅速击溃了突骑施大军。”
小武连连点头,道:“怪不得,后来高仙芝在中亚与大食人展开了大战,原来引子是从盖嘉运这时候开始的。”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几年之后突骑施发生内乱,苏禄可汗被杀,其子继任为吐火仙可汗,并且与‘反叛者’交战,倾向于唐朝的势力便赶来北庭求援。”
“盖嘉运抓住时机,联合突骑施的反叛势力,以及比突骑施更西的拔汗那国王,一起夹攻吐火仙可汗。然而西域情况复杂、路途遥远,等盖嘉运大军来到河中之时,突骑施的一路叛军突然反水,反而同吐火仙可汗一起、联兵对付唐军。”
小武睁大眼睛,皱眉道:“突骑施既是西突厥十姓之一,而突厥人反复无常,着实难以预测,那盖嘉运如何应付?是否反中了突骑施的圈套?”
八角摇了摇头,微笑道:“盖嘉运西来,早有着两手准备。一见形势发生变化,他立刻决定---兵分两路,向吐火仙可汗盘踞的碎叶城、以及突骑施‘叛军’盘踞的怛罗斯同时进攻。”
小武讶道:“但盖嘉运的人马不是很多吧?”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好在盖嘉运还联络了石国国王从塔什干赶来效力。这样,北路军由盖嘉运亲自率领,加上石国军队,一起去攻打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而南路军由盖嘉运的副将马灵察统帅,加上拔汗那国(费尔干纳)国王的部队,一起去攻打怛罗斯(Talas,哈萨克斯坦江布城附近)。”
“最终两路大军几乎同时报捷---既拿下了碎叶和怛罗斯两大名城,也将吐火仙可汗和‘叛军’首领黑姓可汗双双生擒。此战导致突骑施走向灭亡,西域大为震恐!拔汗那国王在盖嘉运的许可下,兼并了突骑施的大部分俘虏;并且将东向依附大唐、西向抵御大食(阿拉伯)定为基本国策。”
小武大为惊讶,连连点头道:“此战的意义巨大呀!比当年苏定方二征西域的盖世奇功、也不差太多呀!”
八角笑道:“而且盖将军文武双全---其人既雅善音律,又智谋过人,善能抓住机会。这个风流将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他去算计别人,无人能够让他上当。”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没错,突骑施是给了盖嘉运一个巨大的诱饵和陷阱啊!而盖嘉运居然将计就计,轻松吃掉诱饵、顺手填掉陷阱,就这样把突骑施给灭了!”
八角呵呵笑道:“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写过《玉门关盖将军歌》,第一句就是‘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他可以说是大唐边塞文人们崇拜的偶像!”
小武抬头微笑道:“这是说盖嘉运文武双全、年少位高、风头出尽,是吧?”
八角捋须点头,眯着眼睛道:“不错。盖嘉运深具文人气质,平日里也会写些诗歌抒发胸怀,其中还有一首《伊州歌》入选了《全唐诗》。”说罢,八角曼声朗诵了起来。
伊州歌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小武听罢,大为惊讶道:“这诗我也曾见过,原来是盖将军写的!果然好诗!”
八角道:“不错。后来盖嘉运便去长安献俘,将吐火仙可汗献上,同时也为石国国王和拔汗那国王请赏。结果石国国王被封为顺义王,拔汗那国王被封为奉化王。”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盖嘉运自己却被唐玄宗平调河西、改任陇右节度使,被迫离开了西域,从此回不了北庭了!”
小武讶道:“莫非这算是升官了?”
八角摇了摇头,道:“从表面上看,河西、陇右的兵力很多,盖嘉运手中兵力会比在北庭时大大增加。然而一则他比较熟悉西域,并不熟悉青海一带的形势;二则他也赞同王忠嗣的对待吐蕃战略,在没有机会之时,不愿同吐蕃硬打。”
“盖嘉运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夺回了大唐失去多年的碎叶城(安西四镇之一),并且重新打通了从安西、北庭到达石国和拔汗那国的道路,稳定了大唐与河中各国的关系,换来的结局却是被明升暗调。而且这次调动,明显还有借他去打击王忠嗣的意思;而他本来就很认可王忠嗣,所以就拖延不去上任。”
小武皱眉道:“这么说来,唐玄宗也不打算重用他咯?只是制造形势,让盖嘉运和王忠嗣两个汉人去‘内卷’罢了?”
八角点头道:“不错。而且这次人事大变动还是组合拳,唐玄宗提拔了马灵察接替盖嘉运、为安西四镇的新任节度使,从此统管西域。这样,主将历来都是汉人的安西、北庭两地,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至于被调离西域的盖嘉运,唐玄宗认为---要是此人听话,正好让他去顶替王忠嗣;要不然,盖嘉运也就是‘奸诈狡猾’的汉将之一,此后继续给他出难题,寻个岔子再将他免去。”
“然而盖嘉运是个七窍玲珑的聪明人,怎会看不懂?故他先是不肯去陇西上任,后来被唐玄宗接连催促、才不得不去。到任之后,精通音律的盖嘉运就做了《伊州曲》(也叫‘甘州大曲’、‘八声甘州’)献给京城教坊传唱---此曲至今流传于世!”
小武皱眉道:“这……盖嘉运是想讨好唐玄宗,弃武从文了?我知道唐玄宗喜好音乐。”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但唐玄宗此时已打定主意,再不肯重用任何汉人高级将领。于是皇帝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岔子:吐蕃人取得了一个小小胜利,也就是攻克了当时空虚的石堡城。唐玄宗便以此为罪名,将盖嘉运免职,并且永不叙用。”
小武连连摇头,长叹道:“石堡城这个只能容纳不到千人的小小城堡,又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竟能让唐玄宗先后废掉了盖嘉运、王忠嗣这两位旷世名将。还不让人家戴罪立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八角微笑道:“转过头来再说说西域---安西和北庭的管辖合并之后,可说是天上掉下了馅饼,正砸在马灵察的头上---他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了胡将三巨头之一!”
“然而,马灵察自己都没有为新岗位准备好,因为以前谋略之事都由盖嘉运负责;作为盖嘉运的副将,他一向只负责执行而已。同时他也不太懂政治,更不如安禄山、哥舒翰那样了解唐玄宗的脾气,所以也注定了干不长久。”
小武好奇道:“马灵察在西域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八角哂笑道:“西域是有错事,但老实说不该由马灵察负责。突骑施原有一个实力派人物莫贺达干---他支持过唐军,为消灭苏禄可汗、吐火仙可汗父子出力很大;本以为自己有机会接任可汗,可是唐玄宗突然传旨空降了一个阿史那昕、前来接管突骑施。”
“莫贺达干难以接受此事,但是在盖嘉运的安抚下勉强接受了。可是当盖嘉运被调离西域之后,莫贺达干便杀死了阿史那昕。于是唐玄宗大怒,命马灵察去灭了莫贺达干;马灵察执行得也很快,于744年确实把莫贺达干灭了,但是此举令大唐在西域的名誉受损。”
小武叹道:“西域部族都会认为大唐‘过河拆桥’呀!然则以前大唐在西域的指挥者是盖嘉运,现在似乎换成了唐玄宗本人。”
八角笑道:“唐玄宗还在安西都护府派遣了监军边令诚监视军情。对此马灵察一直有所恐惧,而边令诚却很赏识马灵察的副将高仙芝。”
“后来高仙芝在连云堡冒险立功归来之后,被马灵察批头一顿痛骂;结果边令诚上书说‘高仙芝立下奇功而忧惧将死’,导致唐玄宗将马灵察召回京师问罪。”
小武好奇道:“马灵察怎么骂高仙芝的?”
八角大笑道:“马灵察是个粗人---他骂高仙芝道:‘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于阗使的官位、谁为你上奏得来?’高仙芝忙道:‘是大人您’。‘焉耆镇守使的官位、谁为你上奏得来?’答道:‘是大人您’。‘安西副都护的官位谁为你上奏得来?’答道:‘是大人您’。“安西都知兵马使的官位谁为你上奏得来?’答道:‘是大人您’。……”
“马灵察怒道:‘你还知道都是我保奏的你!怎么既不等我命令出战,又直接向上写捷报书!……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首,但因为新立大功,我暂时还不想处置你!’然后马灵察改让其它将领来写捷报书,想把自己的名字添加进去。”
小武哈哈大笑,道:“原来马灵察是这么骂人的!倒也是个直性子的胡人!估计他也就是骂骂手下、同时自己也想分点领导功劳而已,没有什么坏心眼。”
八角微笑道:“但是边令诚密奏唐玄宗,夸大其词了。结果一道诏书传来,直接提拔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而马灵察则锁拿入京问罪。”
“此事导致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上下人心惶惶、大为惊恐,都不知道大首领马灵察到底何罪?更不知道高仙芝是什么来头,为什么皇上会直接升他为西域的一把手!”
小武摇头叹息道:“唐玄宗管得太宽,就好像对前线的一切都洞察秋毫似的,其实愚不可及。”
八角点头捋须笑道:“不过不管怎样,安西大都护府的一把手从此变成了高仙芝,而他的综合能力应该还是高于马灵察的。于是高仙芝接替了马灵察,统管整个西域,正式成为了跟安禄山、哥舒翰并列的胡将三巨头之一。”
小武又好奇道:“那么马灵察后来呢?被判了何罪?”
八角呵呵大笑道:“他本来就没什么‘罪’,只不过骂了高仙芝几句粗话而已。回京之后自也查不出什么,唐玄宗便又将他平调去了安东都护府。”
小武大笑道:“从安西调到安东,呵呵,可是真够远的。”
八角微笑道:“不过此时安东已经是安禄山的地盘了。后来安禄山担心马灵察忠于大唐,会坏自己的事情;于是在正式起兵造反之前,诱杀了马灵察。”
小武连连摇头,叹息道:“真不知道唐玄宗怎么看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