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了一次大病,当地人就要请巫医给他治病,他拒绝了,他说,虽然历史上有记载,说郑国大夫郑良霄(字伯有)死后变成厉鬼,但他依然认为,子产所谓人死魂魄不散的说法是可笑的。
王阳明既做久居贵州的打算,兴办书院,参与当地的政治,但时刻不忘离开这里,去追求他心中的理想,对此他并不藏着掖着,周围的人都知道他的心思。
有学生问王阳明:“先生曾经对朝中的朋友说过,始终不要忘记拥戴君主。如今您被君主贬谪到这里,却整天想着离开,是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话?”
王阳明回答说:“我现在的情况与以前稍有不同,而且我现在身体状况很不好,所以想着离开。”
学生:“冒昧地请教先生,您说的不同是指什么?是昔日尊贵,如今卑贱?还是过去在朝,而今则不在野?要知道,孔夫子也曾经做过鲁国掌管畜牧的小吏和管理粮仓的小官。”
王阳明:“我不是看不起驿丞的职位。君子为官必须遵行大道,否则就是窃取权位。如今的处境,使我无法实现人生理想。虽然古代有为了俸禄而当官的,当他们也不曾辱没了他们的职责。即使当一个掌管畜牧的小官,牛羊养得好,有业绩数据可以体现,可是我如今能有什么成绩呢?为了俸禄而当官,是因为贫穷。而我有祖上留下的田产,努力耕作足以养家糊口。那你说我当当官是因为道呢,还是因为贫穷呢?”
学生:“先生来到这里,是朝廷对你的处罚,不是来当官的。子女对于父母,应当唯命是从;臣子对君主,也应该恭敬从命。不是说事君要始终如一吗,怎么可以违背君主的意图呢,这不是对君主不恭吗?”
王阳明:“虽然我被惩罚,但还是仕途中人,不是来服劳役的。服劳役要靠力气,仕途中人,却要讲道。服劳役的人可以屈服,求道的人却不会屈服,我依然有我的执守。我想离开这里,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侍奉父母也要有遵循,只知道唯命是从,那时小妾的顺从,不是真正的恭敬。”
学生:“贤者都选择离开,那君主倚靠谁治理天下?”
王阳明:“贤者怎么可以忘记自己对整个天下的责任吗?那些能在波涛中沉浮的人,是因为具备潜水的本领,旱鸭子们贸然下水,就会被淹死。我不想成为贸然下水的旱鸭子。”
学生:“贤者用世,无非行义,不论大用还是小用,都能行义,难道贤者有不能行义的情况吗?”
王阳明:“当然不是,但是人的才能各有大小,只有圣人是无所不能的。我还没有达到贤者的水平,你却要用圣人的标准来批评我,这是不恰当的。”
学生:“先生是不屑仕途吧,如果先生在乎权位,一定能像兰蕙一样被置于高堂之上,芬芳弥漫整个庙堂。芦苇还可以遮盖断墙,草木也可以用来烧火,何况先生这样的贤者呢?
王阳明:“兰蕙要先被置于高堂之上,芬芳才能弥漫整个庙堂;芦苇得先割下来,才能用于遮盖断墙。你却要把兰蕙割下来,还要责怪它为什么不去覆盖断壁残垣,你这是爱我呢,还是害我呢?”
王阳明兴办书院,参与当地政治,都与驿丞的职务好不相干,王阳明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行义。王阳明所谓的离开,不是简单的离开贵州,而是要摆脱谪臣的身份。
以上对话来源于王阳明的《龙场生问答》,所谓的龙场生其实是他内心的另一个自我,反映了王阳明思想斗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