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06,11-18,告子章句上18》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甲子日,十月十六,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
"与"字,解为助长的"助"字。
这一章讲的道理,第一层次的意思是刘劭在《人物志》中的话:"学不入道,则恕不周物",就是说,学要学到位,就算学到九十九,一分不到,那也会掉下来,所以,光是学习毫无意义,要追求目的并且为目的而学习。
就个体而言,目的应该是什么呢?
升轨道,即不能满足于坐在原有轨道上。
换言之,手捧圣贤书一直学一直学的,是死学,是傻逼行为,并不因为手中捧着的是《四书》或哲学书就是为圣之学了,这就好像成天跑艺术馆并不代表你就是艺术家一样,生活中有一类人,成天进出各种学习班,就属于学习如何做傻子的行为,不是学习升轨道的人。前天有人推荐我《混沌大学》,我说没空,我要读完的书还排队等着呢,哪有时间花那时间去混沌啊。我不是反对这个课程,只是要求自己记住目的,拒绝东张西望。
第二层意思是说,升了轨道之后,要加密加厚,意味着学习不仅是终生的事而已。
终生是固然,还要是终身之事。
终身之学,就不息不止的意思。
不仅要终生学习,还要终身不息地学习。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两条标准呢?人要活得那么累吗?轻松点,简单点不好吗?
常言所说的"轻松",其实是迁就;
常言所说的"简单",其实是苟简。
真轻松是成为自己的主人之后的不忧,真简单是成为自己的主人之后的无惑。不贪心,所以不忧,知诱惑,所以无惑。真,固然不是纯白,而是穿越风尘却毅然不改的纯粹。
纯粹,就是超凡入圣,就是学以入道,就是学以至圣。
圣境,表现为欲望被消灭了吗?不是。欲望永远都在,犹如天理永远都在。
孟子说,圣境的表现不是欲望被消灭了。
不是。
欲望不是取消了,而是欲望无力侵害天理。
天理之所以不被侵害,不是没有欲望了,而是因为学养达到了"知类通达,强力不反"的大成之学。
也就是说,欲望和天理之间的角逐,永恒存在。而胜负则取决于两者的消长态势。
就常理而言,理可以制欲。
宇宙第一原理,中国称之为道,十六字中华心法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八字。
道心,代表宇宙第一原理,是精神和物质的出处、根据、基础。"天人感通",就是指人心与道心的交通之法,因其结构的同构性,使得人心可以感通道心。
道心为主,则人心的行动莫不以其为根据,那么,仁必然战胜不仁,就像水能战胜火一样。
这是必然的结果。
这个必然不是固定的一套程式,而是依据这样一个原理:以常存的天理,扼制方萌之人欲。也就是我师父说的:正气拔上来,邪气自然消停了。
孟子批评"今之为仁者",即现在一些行仁的人,却刚好相反,这些家伙,学未入道,学未至圣,仅存下有限的天理,而欲望的火焰却正在熊熊燃烧着呢!
他跳出来"为仁",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浇灭一车木柴燃起来的大火一样。
这火,当然浇不灭了。
人们见了,不说水少,只是简单总结说:水不能战胜火。这就好比欲望赢了,不说仁的分数少,只是简单总结说:仁不能战胜不仁。
这些话头一旦形成舆论,那些不仁的家伙们,都把这个当作可信的例子,就会认定仁是难以成事的,就会甘心于不仁,纵欲为荣,心安理得地干一些无所不至的事。
所以说,那些不成器的"今之为仁者",就是猪一样的队友。不仅干不成事,反而用失败助长了不仁的信念和势力,成为不仁一方的宣传工具和反面教材。这种猪队友,不仅有害于人,就是自己,也会因为信念不专,方法不对,功夫不到,急于求战,战之必败,最终会把有限的仁也一起葬送掉,丧失怠尽。
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微者,养使之盛。
危者,制使之安。
学未至圣,不丢人,为什么呢?因为可以干光荣的事,就是老实学,天天练。所以说,半瓶水就别出来晃荡了。知耻近乎勇勇,知不足而后可以进。
这方面的典范是曾国藩。今举两例。
年轻时他好色,后拜唐鉴为师,授以静坐之法,三个月换出一个滤尽轻浮的新人。以他的权势,没再掉入花天酒色之中,这是英雄气概。
初建湘团时,他在南昌受辱,"打脱牙,和血吞",他忍辱含垢,一声不吭带着队伍到衡阳练兵,中间收到咸丰皇帝几次催他出兵的圣旨,硬是挡回去,一心练兵。一直等到,兵将俱成,然后出征,开始了那一场改写历史的征程。
为学,必立为圣之志;不仅学正学,而且要用到正地方,是为大用。
为学,用足九年功夫;忍屈伸,去细碎,志要强毅,意要慷慨,不为俗之碌碌所滞,不为情之默默所束,要做英雄,不做猪队友。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