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推论,毕竟能很好将个性化分析业务做好的公司比较少。欢迎发表见解。
以转录组项目为例,A项目分两组,每组各50例样本,B项目也分两组,每组各3例样本。成本预估(不考虑大小项目的价格梯度):
A项目
提取,100元/例,共计10000元;
建库测序,600元/例,共计60000元;
基本分析,200元/例,共计20000元;
以上共计90000元。
B项目
提取,100元/例,共计600元;
建库测序,600元/例,共计3600元;
基本分析,200元/例,共计1200元;
以上共计5400元。
两项目的成本预估差额为84600元。问题是,两个项目的个性化分析该怎么报价?假如分析内容相同,两个项目的分析成本不会有太大差距(比如与样本量成正比)。依据样本量报价,似乎样本量多的客户很难接受;依据工时报价,客户也不太清楚工时制定是否合理。从数据到可用结果的产生过程中,也要涉及到多次调参等希望能解释生物学意义,工时相对不可控。
几点想法:
(1)目标客户。无法长期聘用生信人员、在某一个阶段需要生信能力的科研团队;
(2)报价。依据项目本身,双方商量一个都认可的价格。可由公司方依据项目经验,评估大概的工作周期(为在该项目上实际付出的时间预估,非项目交付周期),核算成本及报价。这就需要生信端对某一方面组学研究套路有较深了解,提前预判风险,避免采坑过多。销售端适度了解客户的性格、科研风格和对结果的预期,选用合适的报价方案,避免过度承诺、认知误差和无法协调;
(3)可接项目。依据生信团队擅长的组学方向(比如转录、表观)承接项目,这样项目维护相对可控,分析付出的精力可预估;
(4)售前沟通。明确分析方案,需要交付的图表初版,最好有一个方案文档,含示例图;
(5)售后维护。可以建群的方式,保持有效率的沟通。公司方基于生信能力主导分析实现,客户方基于科研思维和医学背景主导数据调试思路。良好的沟通很重要;
基于以上,认为很难规模化,倾向打造“小而美”的团队开展此项目。不需要办公租金、运营、大型计算资源(基础分析采用云计算或外包)等成本消耗,营业额的大部分可看做是人员工资和项目提成。以3(有组学科研背景或生信基础的市场销售人员,该人员亦可承担一些小型项目的分析工作)+2(专注2-3个组学领域的生信人员)的团队为例,按个性化分析营业额100万/年左右计算,小型项目平均1万元/单,30单/年。中型项目平均3-5万元/单,15单/年。这个任务量,如果承接擅长的组学分析项目,且项目提成倾向生信人员,应该是比较容易完成。
必要条件是,拉到意向,前后端配合,组队面谈交流,积极评估客户需求,给出建议和方案。让客户意识到专业性和在该领域的经验储备,总有有需要且有能力为该服务买单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