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国内好友电话采访我:“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
她问:“比如设想你在最后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提前规划预备安排什么?”
我说:对于我来说,这个设问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刻,我要么痛苦着,要么神智不清,自己都顾不过来,怎么可能规划预备安排呢?其实对死亡的看法,不需要设想什么时刻,就在此时——我活得好好的这个时刻,我就可以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
01
我不回避这个问题。不,确切地说,我甚至很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
为什么呢?这与我的工作有关。
90年代末,快到30岁的我留学日本,鬼使神差来到来阿信的故乡山形。本科是人文社科,硕士是社会福祉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做养老护理员,然后从一个护理员做到现在的管理者。20多年,我服务过的对象有老人,身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病患者,自闭症,还有重度脑瘫患者等等。期间,我工作的单位也换了多次,从日间照料,到设施服务,居家服务,咨询服务……并且,我考取了日本社会福祉领域中几乎所有资格证书。
人生百年,如今活了半个世纪的我,有四分之一生活在日本。而这四分之一的日子里,我是跟一些特殊群体,即需要帮助的群体在一起的。
这种特殊的经历,使我有足够笃定的心态面对死亡。因为,死亡,它每时每刻都在身边。
02
那么,我是怎么看待死亡呢?
首先,我接受死亡是正常的事情。人的死亡率是100%。你不想死也不行,这事由不得你,只有早和晚的区分,有可能10年后,也有可能20、30年后,或者被医生宣告你还剩下1、2个月活的时间。概率100%的事情,较什么劲呢!
另外死的方式,几乎也由不得你,要么被周围的人粗暴对待,要么被家人的爱劫持。要死的你,选择权的使用率几乎为零。在医院里,在服务机构里,有决定权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家属。尤其在日本,为了以防万一,为了不承担责任,所有机构特别喜欢让亲属签字。其实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死亡。要是遇到突然性的诸如洪水,车祸等的天灾人祸,我想那只能说是“运气”的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真正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就跟你无关了,因为死的是你。
03
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惧怕死亡?还有那么多的人忌讳谈论死亡?尤其对于中国人,“如何面对死亡?”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比如,我在国内不敢扎白色的头饰,而在日本很正常。我在亲人面前,尤其在老人面前不能提“死”这个词,因为不吉利,还有可能被看作不孝。
90多岁的老妈身体能够自由活动的时候,特别爱捡些她认为是宝,我们认为是破烂儿的东西囤在家里。几间平房被她的东西阻塞得满满的,我们女儿回家总是没地方睡觉,吧啦个坑就算是窝了。好在我们几个孩子孝顺,关系又和睦,家,给我的感觉就是乱七八糟的温暖。有时侯忍不住说句:捡些没用的东西,等有一天您不在(注意!用词是“不在”而不是“死”)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得扔!
老太太一句:“等我死了再说!”就当场把我打晕。得了,再多说一句,“你盼她死”的误会就会重演。
三年前老妈摔倒,做了大腿股骨头置换手续。如今恢复极好,在室内基本可以自理。国内哥姐轮流照顾,那个乱七八糟温暖的老家已经没有人住了。老妈也捡不了破烂儿了,身在儿女家里,有吃有喝有住还有人照料,颜色红润,活个百岁不成问题。老哥老姐倒是说:“我们活不出老妈那样。”
04
之所以提到自己的老妈这个案例,只是想论述一个“如何活”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讨论死亡的真正目的:如何更好的活着?——这是关于生命主题的问题。
我想象中的“死”是一瞬间的事情,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活”才是一生的事情,一件很难掌控左右的事情。
如果说“死亡”是人生最后一次惊慌失措的话,那么“活着”就是你可以有无数次的波澜万丈。
人们惧怕死亡,不过于担心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往往就藏于此时此刻:清新的空气,深秋的落叶,红红的苹果,明净的天空,还有你身边正在看电视的家人,或者熟睡的孩子……而我还要告诉你:两腿可以步行,拄着拐杖可以走路,坐着轮椅可以外出,躺在床上能够翻身,可以自己吃饭不需别人喂食,可以吃普通食品不需捣碎,可以说话发声表达想法要求而不需对方揣摩猜测,甚至穿着纸尿裤垫着尿片的你还能够知觉便意和尿意……
这些,都是你可以感知到的“你还活着”的能力。而死亡,是丧失了最后仅存的一点一点的能力,直到你停止了呼吸。
所以说,什么是美好?美好的参照物是什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就是活着的最低指标。这个推理告诉我们:只要你达到这个指标,你就可以享受美好了。而当你觉知觉悟到现在的一切皆是美好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活了,你就知道其实你没有错过美好,你在享受着美好。
05
其实,我也怕死。但是我的怕只是“早死”而已。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我觉得活着真好,我不仅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还在做让周围更加美好的事情,我感受到自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一步一步的微改变,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成长。是的,没有成长就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最近几年流行:“活在当下”,“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过”。大多数人只是字面理解其实并没有理会到其中的真谛。我想应该改为“活在未来”,“因为有明天所以要好好的活今天”。未来是什么呢?明天是什么呢?可能就是死亡,那个最极限的公平。
就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人生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完美地死去。你总会留下些许遗憾,留下好多怎么做都做不完的事情。所以,现在,请不要辜负有着生命的自己,珍惜时间的流逝,做有价值的事情,才是需要思考和面对的。
这使我想起“断舍离”: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懂得适当的舍弃,放弃对人和物的执念。断·舍·离,才是我们最需要坚持的行为。
想想老妈当年拼命捡回来的破烂儿,依旧躺在几间平房里,而她的孩子们如今也步入中年,没了力气也没有勇气去处理她的这些“负遗产”。更何况老妈还活着。
想一想,活着的我们是不是也在给家人,给社会制造负遗产呢?
希望不要像我老妈那样只有在她不能捡“破烂”的时候才停止她的欲望,而是在知道那是“破烂”的时候及时制止自己的欲望。
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进一步的说,我们活着就是要培养辨别什么是“破烂”的能力。
写在最后
据说日本电影《入殓师》,4k修复版2021年10月29号在国内上映。2008年在日本上映的时候,我居住的山形人民几乎都跑去影院观看,单位同事中有人看了好几遍。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现场就在山形(酒田市),影院里,我仿佛置身于大屏幕里的所有画面里……山形的稻田,山形的米,山形的雪,山形(米泽)的牛肉,山形的温泉,山形的方言,山形的人,还有“躺着”的人和黑色的礼服……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
当我真正成为一具尸体的时候,我希望搬运我的人能对尸体温柔点,即使没了生命,我的尊严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