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的教学,我从来没有细想过。
我最早给学生读的书是《爱的教育》,当时是2005年,教四年级。因为课本上有一篇文章《科利亚的木匣》,家里正好有《爱的教育》这本书,就拿到学校,没事的时候给学生读读。他们很喜欢听。听着听着,就有学生买了一本,这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确实不易。但我并没有就此现象发现什么,引导学生的好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再次全班朗读是在2009年,此时的我读了薛瑞萍的《我们二年级了》和《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买了《朗读手册》,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开展阅读。我就给班级的孩子读《夏洛的网》,每天他们期待上语文课,最大的心愿就是赶快听故事。随后读了《长袜子皮皮》,这个因为我是看的电子书,不太方便,加上我自己也没有看完,所以就没有读完。
自此之后,是不断的鼓励孩子们读书,去图书馆借阅。然后是引导读绘本之类的,中间也有进行交流之类的,但都是泛泛的,虽然也想过认真深入的做,但总是想想,实践少,即便是有,也很少进行反思,更别说留下些什么资料了。
直到看了沉砂老师的《十年磨一剑——我的整本书课程实践之旅》,听了沉砂老师在小步学堂做《整本书阅读与语文学习》的讲座,现在又听了她的《<数星星>作品赏析及教学建议的讲座》,对整本书教学有了一个不算太清晰的认识。
听许老师的《手心里的光》,那些策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文本解读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首先自己要读,要明白此书讲的是什么内容,边读边做记录,比如写得精彩的段落,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批注自己的感受,读完梳理自己笔记。要多读几遍,能透过表面看到故事所揭示的深层含义,明确主题。
2.用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借鉴书上的导读,看封面勒口封底等信息,名家教学设计,网络查找相关的信息等等。
别人的再好,对自己都是一个帮助,关键还是自己的阅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会。
策略
1.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进行导读课。导读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大声朗读+讲述,朗读几个精彩的片段,设置悬念,猜测情节等,可以在学生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结束,以此调动学生的胃口,阅读此书。
2.阅读推进。当学生对此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建议学生用人物图谱或者情节图的形式表现,设计阅读单。
3.读后交流。首先是故事内容,然后是主题,最后可以推荐相关的其他作品或同题材的作品。
很多的策略怎么运用呢?听的是激情澎湃,关键还是要实践运用。
首先是要读起来,读儿童文学作品。怎么提炼主题?怎么做批注?怎么记录?怎么把一本书读成一句话?
导读课怎么上?怎么选择推动情节的段落?或者说准备以哪些片段贯穿?在哪个地方猜测,封面、过程、还是结尾?
感觉最困难的还是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推进。自己是不是要先学着画思维导图,要不怎么教学生画人物图谱和情节图?准备交流哪些话题,这些话题都在哪些章节中出现?怎么设计阅读单?相关的历史背景要了解,地理知识呢?怎样关注到书中的精彩段落,写作方法?看到很多老师都有进行摘抄赏析之类的,怎样进行?
交流的时候,如何设计话题统整全书,怎样去引导学生关注情节,感受人物?
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就从脑海中冒出来了。
怎么解决?我想只有自己从现在开始,师生共读,大胆实践,在这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行动。
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