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三声,你再哭我就(不管你了,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把你扔了…)”
你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吗?
你是否意识到这些话的背后,其实是你对孩子的一种控制,一种对抗!
哭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当孩子还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情绪时,通常会用哭闹来替代。
孩子之所以会哭闹,从表面来看是需求没得到满足,从深层来看,是因为长久积压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
父母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控情绪,能掌控情绪的孩子,长大了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所说: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没有自我认识,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并拥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无论你多么聪明,都不可能走得很远。”
孩子哭闹的时候,正是教他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最佳时机。
曾有心理学家提出哭声免疫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立刻去抱,不断延长去安抚孩子的时间间隔,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哭不闹,乖乖听话。
结果这位心理学家的大儿子30多岁就因为精神失常自杀了,女儿也性格暴躁,酗酒无度,多次自杀未遂。
原因在于他对孩子采用的哭声免疫法,漠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异常和扭曲。
还有些人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哄孩子笑,长此以往孩子会习惯用笑容将负面情绪压制下去,这样就让孩子失去了面对挫折的机会,内心越来越脆弱…
这些做法都是在压制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当孩子哭的时候多抱抱孩子,让她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包容,被理解被爱,这样才孩子才会减少哭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在大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无理取闹的事情,孩子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不论孩子对错与否,我们都应该试着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你的孩子这个世界所有人都不接纳他,至少你作为父母也应该要接纳他,因为你是带他来这世界的人。”
——台北大学心理系教授赖念华
小时候情绪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同理心较差,不会关注别人的情绪。
学会让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允许他们脆弱,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说:
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烦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郁了许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的机会。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因为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心烦、着急、挫败,反应的来源也许是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是被父母禁止的,甚至会受到惩罚。
而我们却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小时候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被理解和接纳的孩子,长大了也很容易情绪失控…
2014年5月22日早晨,广东梅州男子廖某因离婚问题与妻子产生争吵,一怒之下,将妻子抱起扔下楼,妻子不治身亡。
2018年2月,湖南一对夫妇闹离婚,儿子被判给丈夫。妻子因不愿交出儿子,盛怒中,将4岁儿子从宾馆六楼窗户直接扔下。
2019年12月30日,安徽肥东一对夫妻吵架,在拉扯过程中致4岁男童坠楼身亡。
这些案例虽然是极端情况,但日常生活中,因为控制不好情绪而造成的遗憾与伤害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例如:在吵架时说出伤害对方的话语;在情绪控制不住时做出不理智决定;父母在生气时拿孩子出气。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情绪自控力,容易冲动,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
小时候被父母接纳理解的孩子,情绪会平和稳定,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更加从容自若。
学会控制情绪是培养情商的第一步,情商才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培养孩子的情商,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共情。
有这样一个关于共情的案例:
一位老人,她养了多年的狗死了,老人不吃不喝,整天闷闷不乐,儿女们很是担心。
大儿子说:“不就是一条狗吗,人都会死呢,何况狗,要看开点儿。”
大女儿说:“我再给你买条一模一样的狗,你接着养。”
小儿子说:“狗死不能复生,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这些安慰都没能让老人释怀。
后来,儿女们带老人来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对老人说:“你养了多年的狗,就跟儿子一样亲,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你的伤心。”
老人听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共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出他内心所想,才能起到安慰的作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
共情的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如果表面接受孩子的感受,内心却很排斥,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样的共情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失控…
其次是教会孩子认识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欲望,情绪自然也有好有坏,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应,也是人之常情。
成年人都有情绪失控,心情不好,脾气暴躁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一直是开心快乐的,只有体会到痛苦与悲伤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幸福的含义…
允许孩子有那些不好的情绪,比如悲伤 、害怕、难过、生气,孩子才有勇气去面对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情绪经常被接纳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一般比较平和,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亲近,有什么事愿意找父母沟通;
而经常被阻止宣泄情绪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压抑的,有什么话也不会跟父母说,亲子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疏远。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很快地压制住他的情绪。
可能你不愿意去共情,去耐心沟通,觉得那很麻烦,但你现在在孩子身上偷的懒,也许他青春期时将会如数奉还。
成长的父母,最重要的标志是接纳、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说:“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不必产生挫败和焦虑感,也不要太过担心,急于制止。
允许孩子哭,孩子才能认识规则,拥有自制力与抗挫力,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允许孩子哭,孩子才会真正乐观、快乐。
允许孩子哭,比让孩子笑更重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会想尽办法去阻止孩子哭,而是懂得接纳孩子,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情商。
我是一位不安于现状的农村二胎宝妈,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希望我的故事能带给你触动,我的文字能带给你启发,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