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居斗室已经三月有余,如同失业的日子,除了做好煮饭公,也就只有读读书、写写字了,所谓“体胖还需勤跑步,人丑就要多读书”,正适用于当下。以下略记这三个月读的几本书,反思读书的状态,希望不至于浪费了光阴。
一、《红楼梦》专题阅读
在课改时期做备长,真是诸多不易,上学期做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整个人都掉了一层皮,还好公开课得到了肯定,课堂实录也被期刊收录,辛苦之后的那份坦然,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下学期的任务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所以自寒假开始便重读《红楼梦》,上次读它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此次重读一点都不轻松,一开始还是如入云雾之中,不得已参考了周绍良的《细说红楼》、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刘再复的《红楼梦悟》、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族》以及刘梦溪主编的《<红楼梦>十五讲》等,足足一个月的辛苦,终于能略懂一二,备了个《红楼梦》导读的课,也不至于慌乱,同时也编辑了一个选读的材料,准备返校后用于教学实践,只是疫情影响,便没有兴致去整理,放在一边了。
读完《红楼梦》至今两个多月了,当时的许多感受又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今也说不上什么,只是觉得这本《红楼梦》真是天才之作。若无曹雪芹之独特生平,若无曹雪芹之独特才情,若无封建旧家族之倾覆现实,我都哪有机会领略此番境界?刘再复将贾宝玉与李煜、宋徽宗等类比,读出另一番悲悯情怀,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但曹雪芹借贾宝玉之眼对繁华与悲凉的体悟,却甚是动人,开始我还觉得曹雪芹用贾宝玉的形象来追忆锦楼之迷梦,后来却感受到那种难于开解的生命之痛,读到书中那种儒道释三教融合而俗化为生活细节的时候,我便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管是晴雯、琪官、鸳鸯,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始终无法挣脱那些与生俱来的束缚,都无法实现心中的自由,都用生命来演绎存在的虚无。
二、《史记》专题阅读
自二月十日起,为了应对在线课程,不得已设计了“《史记》专题阅读活动”序列,匆匆忙忙搬出整套《史记》,捡回以前读《史记》的笔记,幸亏脑子还没有完全生锈,所以大致还能记得林聪舜、杨照、白川静、张大可等关于《史记》的一些读法和分析,所以再读《史记》并且编辑“选读学案”和“专题练习”的时候,便很快有了一定的思路,依照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所言:“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所以选编的时候也大致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的顺序,从中精选有代表性的的人物事件,企图小景中寓大观,匆匆开讲,却得到了备组老师和不少学生的肯定,既有一定的共鸣,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完成二十五讲后,写了一篇总结,也得到了肯定。
讲读《史记》的心得基本在那篇《选讲精读,探微<史记>》中表达过了,在此不再赘述,不过综合来看,真的要如此边读边用,才能驱动自己作深度阅读的尝试,否则便浮云过眼,了无痕迹。杜威说过,没有经过思维的知识是记不住的。所以要进行深度阅读,就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对话性阅读、综合性分析等方法来开展,要多方整合之后进入深思,才能有所收获,例如这次讲《史记》,便同步阅读了《左传》、《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也学会了把历史事件放到人物性格、社会变化、思潮运动、民族世界观等层面来考量,终于对中国人以历史为指导的生活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非专业阅读略记
一直读书都是散漫型的,随遇而读,随喜而读,就这样十几年下来也积攒了满墙的书(屋子不大,容易实现),笔记也写了十几本吧,虽然读过便忘,但摆拍出来,还是颇有气势的,因此也不忘在电脑整出一个“我杂七杂八的文稿”文件夹出来。
首先是孙绍振的《文学文本解读学》,此次终于有了耐心去读完它,刚开始对自己的阅读状态总不太满意,常常想起钱钟书对文学评论家那刻薄的评价——自己没有能力,却要指导人家生孩子的那群人。孙教授的“文本细读”理念在中学语文界颇有影响,尤其是他那几本解读初高中课文的书,像《月迷津渡》、《名作细读》等,都让中学语文教师们受益匪浅。刚工作那几年,我读到孙教授的作品,简直如获至宝,读完也鹦鹉学舌般卖弄过几下,不过后来也逐渐厌倦下来,关键是总依赖这些教授的解读,自己做“知识的搬运工”,既对学生不负责,也对自己不负责,长此以往,自己便无法练就“深刻解读文本、构建思维课堂”的真本领,岂不得不偿失?如今读这本《文学文本解读学》,终于将许许多多的碎片连缀起来,读到经过一定的理论构建后的文本解读办法,手上便有了两把刷子,再联系多年前读到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等著作,心中便踏实了不少。
其次是赵汀阳的《历史·山水·渔樵》、戴燕的《<三国志>讲义》和余敦康的《魏晋玄学史》等,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读,再回顾一下前两年读的《资治通鉴》(怕自己理解不够,又买了《白话资治通鉴》巩固了一遍),几年都在读历史类的书,估计是中年心境的一种表现吧,失去了读文学作品的浪漫,便在历史的深处磨练坚硬的内心。科林伍德说,历史本质上是思想史。可见,读历史的心路历程,也就是我的思想形成过程。经过此番阅读,我何必再执着于那些虚无的念想?不妨继续坚持自己,不图在扮演他人让你扮演的角色中被肯定,而追求那份“笑加加的谈古论今”的洒脱,那平静而悠长的山水,在时间的节奏中分享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视野。
非常喜欢张养浩的曲子:“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山坡羊·洛阳怀古》)在山水中失去了时间,在山水中忘掉了“自我”,在山水中不再计较操心,在山水中“吾丧我”,看到那生机满满的自然中,有着永恒的存在和洁净的灵魂。刘勰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读过《历史·山水·渔樵》和《魏晋玄学史》之后,总算有那么一点点的理解。《周易》开创了一种以意象为本的形而上学,山水作为最主要的文化意象承载着我们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和对历史兴亡的慨叹,经过魏晋社会的动荡剧变和玄学思想的争论,名教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在世间再难找到“天人之际”的理想世界,一切都被倾覆之后,唯有自然的山水能够给人以最后的心灵归宿。
在知识洪流激荡冲撞之下,似乎已经无法理性地承受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人的内心生活如此重要,知识却插手不进来,唯在山水的美中寻觅“适我无非新”的世界。终此一生,都必须追问人生的意义,然而当下的意义总待他日来阐明,自我的意义总需别人来鉴定,如此的意义不能让人获得安宁,唯有在诸多的碰撞中走向自己的内心,走向自我与世界的深情,或者说,源于深情,才能纳万象于心胸。
读过春秋战国到两汉的历史,便产生一种阔大而恢宏的时空认识,读过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与文学,便产生一种悲痛而深幽的自我思考。历史的纷争成为了一种谈资,历史的意义在于消弭历史的痛苦,或者说是反历史——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既然如此,何妨放下残酷的历史体验感,走向自然清新的美感世界?在此顺便推荐我最喜欢的一套书——齐白石插图珍藏版《山水田园诗选》和林风眠、李可染插图珍藏版《唐宋词选》。一边是精美的画,一边是可人的诗,真正的阅读就是如此的美好而清澈。艺术的境界是心灵净化和宇宙净化互为映入的过程,要“万木澄幽阴”,就应该具备一澈透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