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热得要命,出门确实是需要勇气的,可是偏偏下午还得去上课!
空调连轴转,一刻也不停,屋里外面“冰火两重天”,在这“非必要不外出”的大暑天,不是有事谁愿意冲进外面的大烤炉在滚滚热浪中倍受熬煎呢!可是还得去上课啊!
不戴帽子,怕晒;戴上帽子,怕焐。就这么不尴不尬地骑车走在路上,脸和胳膊被晒到火辣辣地疼,想起微信上那个说天气热的段子,感觉此时的自己如果“撒上盐巴和孜然粉”,真的活脱脱就是烤肉了!
教室里的空调似乎是形同虚设,外面的高温加上几十个小火炉(学生)同时散发出的热量,早已让这个角落里的大家伙不堪重负,只能张着嘴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汗顺着头发丝往下淌,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汗顺着脖子往下淌,汗顺着前胸后背往下淌,真真感觉是在汗蒸,在桑拿……
凭着一份职业的自觉,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翻译联考卷上宋濂的《送梁建中序》;凭着一份学习的自觉,学生们认真积累里面的文言知识点,尽量通顺地翻译着这篇相对生涩的文言文。
可是,天实在是太热了,我看出了学生的疲惫,我自己也很疲惫。怎么办呢?下一节我的教学内容可不可以变变,我得让我自己和学生振奋起来,得让课堂生动起来,得给学生增加点学习的乐趣。
第二节上课,我说,天气这么热,大家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个比较热的场面好不好?学生立刻很感兴趣,纷纷拿笔在纸上写起来。
三分钟后,我说,有谁写好了,给大家分享一下,可好?有几个同学开始分享,我要求分享的人说慢点,大家认真听,听完之后自由鉴赏。
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我在黑板上板书了“手法+运用+效果”的步骤,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鉴赏思路往语段赏析题型的答题思路上面引,并且用“三步走”的思路来规范学生的自由鉴赏。
因为鉴赏内容是学生们自己写的有关天气炎热的句子,很合情境,又很新奇,所以学生们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快活跃了起来,抢答现象频频出现。
有的抢答还引起了课堂上激烈的争论,我就趁势引导学生针对争论的内容认真思考一些概念的区别,比如“比喻”和“类比”,比如“白描”和“工笔”。
这些容易混淆的和不常出现的概念,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这样的争论,我又给他们补充了一些浅显的例子,帮助他们来区分这些概念,来准确判断别人用的是什么手法,怎么进行赏析。
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描写和鉴赏也相互促进,越来越精彩了,掌声频频出现,我们都忘了教室里的热。
我看了看时间,还有八分钟下课,就让学生打开一轮复习资料,告诉他们我们这节课实际上是在学习高考语文试卷上两种必考文本都会出到的一个题型——语段(诗句)鉴赏,我们用到的概念和方法基本上都在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那个章节。
然后,我请他们根据一轮资料上的知识点,分类梳理一下各种手法,思考能不能再拓展一下各自的思路,用自己刚刚没有用到的手法来描写天气的炎热。
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开始看一轮书上的相关知识点。我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的他们,汗水湿了他们的头发,汗水湿了他们的衣服,但是,他们的眼睛是那么专注,他们的神色是那么坚定!
而我,也已经是声音嘶哑,汗流浃背。但是,我知道,我上了一节不一样的课,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的!
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地发生,需要老师对课堂流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这方面,我会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