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世上接受到最早的教育便是来自家庭。
除继承来的基因之外,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习惯都对人的性格养成有至深的影响,有时,刻意的培养教育反而不若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比如我,每每想起在母亲的开示下才领悟的三个道理,都觉受益无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是开智较早的孩子,三两岁即时可背诵多首易上口的诗词,《悯农》即其一。
然而,幼时的背诵只是鹦鹉学舌般,依着大人教的发音排序重新说上一遍,便能换来他人的喝采声,并不能真正懂得字词内隐含的深意。
但幼时机械的背诵也是有益的,毕竟那时大脑空间容量大,存放进去的东西深刻又持久,当时不能懂得的,日后随着学问和经验的积累,也会逐渐懂得,转化为真正自己的东西。
五岁时,一次吃饭,剩下几口不想吃,便推开碗。妈妈没有把我的剩饭倒掉或者吃掉,而是念起了那首《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十个字逐个在我脑中点亮,像被放到最大的加粗字号。
我拉回碗,一粒米一粒米地吃掉,每一下咀嚼都那与十个字同时粉碎,深嵌到大脑的每一个沟回里。
当时的我也许并不能真的理解日正当午时,汗滴在土里是怎样的辛劳,只知道面前的餐食,来之不易。所以,我没有资格、没有权利浪费。
长大之后再想起那首《悯农》,总觉标题不够好,“悯”字,似乎有居高临下的味道。而每一个坐在空调房间里吃饭的人,想起粮食的生产者来,都应该心怀感恩——民以食为天,若没有农民,没有他们在烈日下的汗水,我们的天何在?不浪费,不仅是节约,更是尊重。
除了粮食,我们对所享用的一切,都应该心怀感恩。不是吗?
自然的无私馈赠,工人的辛苦劳作,共同造打了这个丰裕的时代。而我们,除了消耗,除了付费,又何曾同样回报过自然和工人?
如果什么都做不了,那起码珍惜和感恩吧。
就从那餐饭开始,三十年来,我几乎没有浪费过饭食。和好友一起吃饭,常被她们打趣:看,她吃过的碗都不必洗的。
我将之视为至高褒奖。
客观存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高中时开始有哲学课。因一直以来都在接受填鸭式教育,老师们只忙着把课本里的概念灌进学生的脑子,而不能更细致地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幼时因开智较早而收获了许多“这孩子聪明”的夸赞,而后匆忙入学读书,学习生涯里则着实为幼时的小聪明而吃了亏。同样的概念,十八岁的孩子能理解,十五岁的就未必能理解。所以哲学课对我来说太过枯燥无趣,什么辩证唯物啊,什么存在转移啊,所有的知识都是纸页上的方块字,一个也不能入心。
而高中阶段又值少年身心发育最迅速的时段,自我意识逐渐明确,甚至不明所以的膨胀,是很多家长最头疼的“叛逆期”——这个我倒不曾因年龄小而落于人后,现在想来,那个时期的自己也的确是挺讨人厌的。
不记得具体是因什么事情了,妈妈平心静气地对我说:“客观存在不会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其时刚刚在课本上看到客观、主观之类的字词,正苦于不能理解。结合具体事件,妈妈的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句话说得太过书面,其实用日常语言说来就是:“外部环境不会因你的想法而改变。”再简单粗暴一些则是:“这个世界容不得你想干嘛就干嘛。”
这句话着实让年少轻狂的我瞬间懂得了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不会轻易以某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在以后的时日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逞强,不要对抗,不要以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该遂己愿。明白了这些,便少了许多莫明其妙的戾气。
老天饿不死瞎鹰
这是句民间俗语,而我第一次听到时已经二十多岁了。
刚挣脱十几年学校生涯时还以为一个美好的世界正在面前打开,真的在社会上工作几年后才发现,学校是人生最后一片无忧无虑的乐土。竞争激烈,收入菲薄,这些都让人陷于苦恼,不知该如何取舍。
有一次因工作的事情向妈妈倾倒了大通的委屈牢骚,竟越说越绝望,眼前一片黯然,没有方向。可妈妈听完只淡淡的一句:放心,老天饿不死瞎鹰。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吧,可在我的理解里,更倾向于:只要你有本事,总会有口饭吃。
鹰虽然是瞎的,但它还有翅,有利喙利爪,这是天赋的生存硬件,用好它们,便无绝鹰之路。
造物从来是公平的,给每一个人都预设了某种属性,能适时地发现自己的特长、善用自己的特长,就能找到一片立足之地。看这世上,为匠者,心细手巧;为兵者,身强体壮;为官者,长袖善舞……哪怕是我这般飞不高的小雀儿,也给分配了些组织语言的能力,可以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混口饭吃。
这句安慰人的话,增长了我在世上行走的底气,足够支撑我不好也不坏地活着。时而遇见茫然踟蹰不知何去何从的年轻人,还可以学着妈妈的样子,淡淡地对他说一句:放心,老天饿不死瞎鹰。
//www.greatytc.com/p/c8a793955b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