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很多很多年了,我的KTV保留曲目都是《流年》和《Eyes on me》。
我喜欢王菲的歌,但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很追星的人。所以在歌曲之外,我对王菲并没有太多狂热的痴迷。而我关于她的所有认知和感情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学时期的闺蜜,一位她的死忠粉。
《春风十里不如你》中有一段情节,军训时的女生宿舍里,大家聚在一起热议着歌手王靖雯,相互分享着一个好消息:只要录制自己的唱段并寄送给指定单位,就有可能赢得和她同台演出的机会。
于是到了晚上,肖红偷跑进教室里录唱《容易受伤的女人》,继而和尾随而来的秋水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正是因此,两人敌对的关系才终于有所缓和。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你随便抓几个朋友来问,不出前5,一定有王菲的粉丝。彼时正值青春的我们,不是自己喜欢她,就是身边有人喜欢她。我们一起听她的歌,追捧她的造型,围观她的恋爱,而所有这些源自于她的行动最终又构成了我们生活中难忘的那部分。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王菲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
而她呢,也渐渐脱离于个人的形象之上,升华成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时光和记忆的象征。
人们常常称这样的象征为情结,因为它绝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淡漠,反而会在心中不断发酵,历久弥新。
2016年,王菲在上海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开出了7800元的高价,却还一票难求,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其实仔细想想,这世上所有昂贵的消费,不都是为了情结?
跨越千山万水的赴约、消耗真金白银的驻颜、抛下过往一切的重生都尚且在所不惜,区区一个7800元的演唱会,根本不在话下。
-2-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套用过来就是:年少不懂王菲,看懂已非少年。
很俗套,却很在理。就比如在我这,上学时期对她的很多好感,除了歌曲之外就是因为她的性格。
我那时候对她的印象就是三个字:酷毙了。演唱会上鞋子不合适,就直接光着脚。被采访关于女儿窦靖童的抚养问题,直接回复判谁谁养,甚至在被要求谈谈女儿的时候更甩回去一句:我女儿有什么可说的。
王菲有一次和刘嘉玲一起上陶晶莹的节目,陶子说台湾的很多记者都怕采访她们俩,因为这两位是著名的黑脸。
王菲来台宣传唱片的时候,招待方是想尽千方百计只求博得天后一笑,可惜效果并不很理想。发布会上,记者们出于害怕,都在背后你推我、我推你,怂恿对方去提问,因为往往王菲的回答还没有提问的人说得多,几个字就给怼回来,实在是有些扫兴。
很多年后,李亚鹏评论王菲直接、简单,所以立场坚定。而我也终于在俗事纷扰中打过一圈滚之后,看懂了坚守住这样的直接和简单有多难得。
可是换在当时,在那个年少的我眼中,这样的举措不过迎合了我的意气用事,还有情等着找虐的莽撞而已。
在大众的眼中,王菲是特立独行的,是少言寡语的,是高不可攀的。曾经年少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以装酷的方式向她致敬过。
可是时至今天我才看懂,表面上所谓的酷不过是她多年来习得的一种自保的行为方式,是在她的成长历程中逐渐被塑造而成的,与世界接触和交流的唯一路径。
-3-
一个是身居要职的爸爸,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很少回家;一个是不曾出头的工作狂妈妈,生王菲的当天还在登台演出,一接个指令就拎包走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菲总是形单影只的。
由于父母常常把她托付在亲戚朋友家,所以王菲曾苦笑地调侃,自己童年中最亲近的人是邻居家的大妈。
用现在的育儿理论来解释,童年时期不曾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亲密关系的孩子,一定会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出于人趋利避害的天性,王菲只能以屏蔽和阻挡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所以她孤独,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那不如不说。在和李亚鹏一起接受杨澜采访时,她说对自己的女儿,都完全做不到像寻常妈妈那样的碎碎念。在她的家庭里,她也一直是话很少的那个。
2010年的演唱会,王菲从头到尾只说了三声谢谢。很多人传言这是经纪人提出的要求,刻意制造出的效果。她却解释自己最怕做作,实在是没的说,索性就不说了。
还有她与妈妈的对抗。王菲坦言自己小的时候妈妈管得很严,做任何事情都不许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连放学回家晚一分钟都不可以。而她呢,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她说的不一定都对。
身为那个年代中体制内的二三线歌手,王菲的妈妈深知舞台上的光鲜和背后的落寞。她不愿意女儿重走自己的老路,体验世态炎凉,所以旗帜鲜明地反对女儿唱歌,更明令禁止参加学校内的任何文艺团体,一门心思只想让女儿好好读书。
可是王菲却有自己对抗的方式。妈妈不让她参加合唱队,那就不参加,但是即便是自己一个人唱,也是要继续的。学生时代的她就已出版了自己的唱片,这更坚定了她的方向,为此甚至情愿扔掉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再加上王菲高中时恋爱被发现,妈妈拿着女儿的日记本闹到了学校,更加速恶化了母女之间本不和谐的关系。最终导致王菲选择了离开,跟随父亲移居香港,并正式开启了歌手的职业生涯。
很多年后,人们都艳羡王菲活得不落俗套,率性自我。身为一名坚定的童年根源论者,我相信这一定与她在幼年时期和母亲常年的对抗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4-
孩童时期安全感的缺失,其实在王菲的感情上也有所映射。
从她目前公开的感情履历来看,1996年7月和窦唯奉子成婚,1999年8月正式离婚。2000年6月宣布和谢霆锋的恋情,2002年3月第一次分手,紧接着2003年6月复合,同年11月再度分手。随后,2004年7月公开了李亚鹏,2005年7月正式结婚,最终于2013年9月离婚。2014年9月,王菲又与谢霆锋复合至今。
20年间3段感情,即便按照公布的时间来看,空窗期最长的也不过是与谢霆锋第一次分手和复合之间的1年3个月。这足以说明,爱情对于王菲的重要性。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缺憾,注定了要以某种方式补回,每个人都有自己补课的方式。于王菲而言,她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在友情上交际的人,所以她在亲情上缺失的爱,只好通过爱情来填满。
在爱情里,王菲真的可以算得上中国好前任了。与窦唯的婚姻被插足,甚至还被宣称为一场阴谋,王菲都不曾公开说过窦唯一句坏话。
和李亚鹏离婚后,一时谣言四起,王菲更是勇敢地发布微博解释说婚是自己要离的,没有第三者,没有婆媳不和,不牵扯财务问题,不是悲情狗血剧。只是和平分手,换一种方式相处,对孩子来说仍是一家人,更点名感谢李亚鹏用爱和理智包容这一切。
很多人都说,王菲当年和李亚鹏在一起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的确,可是当年,王菲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人呢?
关于王菲的隐退和复出,李亚鹏是这样说的:她唱和不唱,我都支持。
也就是说,没有身为丈夫对妻子的要求,更没有个人的喜好,在王菲面前,李亚鹏给出了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就是王菲曾经缺失的部分,也是她当年选择的理由。
所以对于这位很不相配的旧爱,我更乐意理解为是王菲与自己的缺憾达成和解的一种方式。
终究是要补回的,不在李亚鹏身上,也会是另一个现世安稳、嘘寒问暖的人。
-5-
从女儿李嫣6个月起,王菲和李亚鹏开始接受专业的育儿课程。对于此番学习,王菲是这样解释的:越长大,越发现自己身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童年时父母和家庭留下的烙印。
譬如在她自己身上,因为幼时母亲过于严格的要求,使得她对错误与否这个概念极端的敏感。以至于自己当了母亲之后,虽然有时想犯懒不去上课,就会很自然地认定这是在犯错,并由此变得很自责。
这让她颇受折磨,却又无力改变。正是因为她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尽可能地提升自己,调整行为,甚至是起心动念,以便给李嫣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每个人在成年之后都会下意识地重复自己父母的行为方式,而王菲不仅意识到了父母在教育上的问题,并能做到在自己身上彻底地隔绝掉。连李亚鹏都赞叹,这真的很难。
但其实,王菲绝不是那种为了孩子牺牲自我的人,她这样的断舍离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在疗愈自己。
还有她的信仰。
自从信奉了佛教之后,她坚持吃素,积极参与各种佛教活动,出席也好,献唱也罢,捐款也是,甚至还录制佛教的歌曲。总而言之,她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虔诚。
她的微博虽已停更,但是稍加翻看就会发现,内容中几乎有一半都与佛教有关。和李亚鹏离婚前一个月,王菲晒出了在西藏转经、磕头的照片,其中更有一张额头有红印的特写,可见这头磕得有多认真。
什么样的人会半路皈依于某种信仰,而且还如此虔诚?
我觉得可能有二:其一,生命中遇到了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坎儿,走投无路之后在信仰中找到了答案,于是变得笃信;其二,灵魂深处藏有无法排解的孤独和惶惶不安的空虚,终于在信仰那里找到了归宿。
在我看来,王菲属于后者。
2013年王菲离婚之后,与她颇有些渊源的李敖曾评价说,多年前自己就曾预感过,王菲的优秀应付不了她的自困。
自困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知觉赶不上状态的变化,所以才会自困,所以才要求解。而信仰,就是她求解之后找到的一条出路。
我的北京妞儿系列,王菲是最后的压轴。因为她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也因为她的一切都已被百般评说,写什么都注定是为难。
所以,我决定放弃所有物质层面可观、可测、可说的一切,将王菲还原成最本质的一个人。
我想借此说的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找寻和探索自我,并尝试与自我和解,以求得灵魂的安稳。
这是我们谁也无法摆脱的宿命,王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