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80-90年代,从父母到学校,甚至往周边更拓展一些,关于性知识、性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提及“性”及相关生理常识时大众总是回避,既是羞涩,更是一直以来社会观念在这些话题上强行施加的羞耻感。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就在一个全社会共同刻意营造的“无性”环境中成长。
直到初中情窦初开的年纪,“喜欢”、“月经”,仍然是禁忌话题,就连女生之间也对“月经”这一正常生理现象抱着避讳、窘迫的心情。
性教育的严重缺失,造就的并不是“单纯”,而是“无知”,而无知带来的,则是未知的风险和更为深远的伤害。
小Z出生于80年代初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小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
15岁时,她遇见了一个差不多年纪的男生。两个年轻人,在对性一知半解、对自我保护完全无知的情况下,孩子不期而至。
等发现时,已经过了适合流产的时间。小Z的家人知道后暴怒不已,坚决不愿接受男生和那个孩子。最终,男生将无助的小Z送回自己的老家并交付给父母后,迫不及待的离开了。
小Z在16岁那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而孩子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过,连联系,都渐渐断了。
后来,小Z离开了那个小山村,没有带走孩子。她说,自己的父母不接受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不见了,她只能离开。然后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寄给孩子。
好些年过去,小Z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和父母的关系也缓和许多,她想,该把孩子接回自己的身边了。那一年,孩子快10岁。
但长期疏远的母女关系,并不因距离的拉近而变得亲密起来,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的纵容下,沾染了一堆的坏习惯。在管教和反抗之中,母女间的冲突越发激烈。最终,她将孩子又送回了爷爷奶奶身边。
故事的最后,小Z的孩子走上了和自己母亲同样的路,在16岁那年,选择放弃求学,成为了另一个孩子的母亲。唯一幸运的是,她遇见的那个男生比她的父亲更有担当,选择了和她一起承担起孩子和家庭的责任。
我不知道小Z的孩子在多年以后会不会和母亲一样,后悔曾经的一切。但我衷心希望,她的孩子不会再重蹈自己外婆和妈妈的覆辙。
在上面的这个故事之外,小Z在这些年里也谈过恋爱,意外有过几次孩子,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放弃。即便是在我们认识后,即便我曾无数次提醒她如何去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有时会想:如果小Z和当初那个男生,有基本的性知识,也许就可以避免早孕生子;在她怀孕后,如果有人可以给她引导,她就有了是否留下孩子的选择机会。
她可以在真正做好准备之后,选择成为母亲,能够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认知,或许后面的一切都不再相同。
但是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