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mó)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zhǒnɡ),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ài)言若哇。其耆(shì)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翛(xiā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sǎng)頯 (kuí);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xié)、务光、伯夷、叔齐、箕(jī)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義(yì)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gū)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bǐng)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chù)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ào)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mèn)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chuò)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十行采集:
1.“大宗师”这三个字要分开来念。“大”指敬仰;“宗”指崇拜、尊崇;“师”即老师。
值得敬仰的、崇拜的伟大的老师,从老子到庄子,都认为称得上是这样的老师,只有一个,那就是道。
2.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忘却是非,顺应自然,这就是道的内容。
而道的人格化,就叫作“真人”。
3.庄子的天人观、生死观、大道观,其核心可以分别用知天、知命、知道来概括。
4.知道有些事情非我们人力所能为,这样我们对很多的东西才能够坦然相待,这就是道家“大成若缺”的道理。
5.人生有限,因此知识也有限,人应该自知此有限,自安于此有限,谨慎地不要用有限的知来侵犯、妨害到无限的不知。
6.正因为我们有所不知,有那么多的神秘,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才充满了欣然的羡慕,以及好奇与敬畏,对万事万物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7.•不逆寡:“大其小,多其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少则得,多则惑”。
•不雄成:“功成而弗居”。
•不谟士:“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8.道家以天地万物为一,所以无是非之辨,无自我外物之分,自然而然。以此入世为事,无我、无功、无名、无私利心,自然无祸患缠身。
一行精华: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天与人不相胜也。
触动,反思,改变:
知天是顺应自然,领悟大道。知人是一方面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能理性认识他人和世界万事万物的外在与内在。
但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永远在无知之中探寻,知天知人之中,所知的永远是极小的一部分。不自满于已知,也不畏惧于无知,保持平常心,减少自己的欲望,也算是顺天应人的一部分了吧。
真人的境界,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不过向其靠拢,近一步有一步的欢喜。“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都是指点我们过好人生的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