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忙完手头上的工作,我向领导递了辞职报告,在领导的再三挽留下,我毅然决然了加入了全职妈妈的大军浪潮。这个决定曾经在我心中摇摆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直到女儿两岁,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很多地方表现不尽如人意,我才下决心离开岗位陪伴女儿成长。
之前我的工作岗位是影视制作,公司待遇不错,机制也比较灵活,各凭实力,更没有勾心斗角之说,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工作太忙,加班熬夜到凌晨都是常情。“把女人当男人,把男人当牲口!”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记得有一次赶急活,连续加班一个多星期。早上出门时,女儿还未睡醒,晚上回来时,她早已睡下,心里觉得很愧疚,晚上回到家就静静的坐在床边陪她一会儿,看着她熟睡的脸庞,隐在黑暗里,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周末的时候才有休息时间陪女儿,带她去游乐场,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滑梯,她怯生生的站在边上,不敢上前,渴望的眼神盯着小朋友们嬉笑追逐。我鼓励她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她用两只手使劲绞着衣服不说话,后来拽着我的手,让我陪她一起去玩,我告诉她:妈妈对于滑滑梯来说太重了,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她又踯躅了,不肯再向前,也不愿离开。
我看着孩子执拗的、瘦弱的肩膀,眼睛霎时湿润了,也是这个瞬间让我坚定了现在这个决定。
孩子和世界的第一个连接通道是由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言语微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扩宽这个通道。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孩子幼时母亲的陪伴,爱的给予;孩子对母亲的情感需要,爱的依恋,都是孩子以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强大基石与后盾。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和母亲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我们的精神胚胎在6岁前发育成熟,如果6岁前我们被忽视、被抛弃,这种亲子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我们内在父母和小孩的关系,伴随终生。
所以你看到的一切完好的婴孩,内里都不知道是怎样的千疮百孔。
在我带孩子这两个月中,接触了很多隔代教育的案例,见识了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就说说小区里彤彤的故事吧。
彤彤今年两岁,平时由奶奶照看。彤彤奶奶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和小区很多人都相熟,平时热衷和几个老太太聊聊家长里短,或是菜市场哪家的菜新鲜便宜。她们唠的很激烈,彤彤就在旁边的小推车里坐着,吃着车兜里满满当当的零食和饼干。有时彤彤看看奶奶,没有得到回应,她就继续吃零食,几个老太太都夸彤彤文静乖巧。
彤彤没什么朋友,也不爱和别的小朋友玩,沉默寡言,还不能说完整的话,只会用两个字或是三个字诉诸自己的需求,特别爱吃零食,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的零食,会立马跑到跟前,直直的盯着别人手里的零食,有时也会硬抢,这个时候彤彤奶奶就会大声斥责她,当众骂她贪吃,使劲的把她拉开走远,事情的结局往往以彤彤的大哭而告终。
生活中彤彤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很多爷爷奶奶的照看只做到了基本看护而已,教育方面的匮乏程度真是少的可怜。可能很多人会说,爷爷奶奶很大年纪了,能帮忙带孩子已实属不易了,就不要再挑剔抱怨了。爷爷奶奶照看孩子辛苦是真,可是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真,我们总不能舍本逐末,掩耳盗铃吧!
还有些家庭父母都是高知或是生意大亨,整天为工作忙碌、为金钱奔波,再无暇分心给孩子,对孩子内心多少都会有亏欠和补偿心理,就会花重金购买早教电子产品或是送孩子上早教班,甚至连晚上陪读、讲故事的时间也假手于人,把和孩子沟通的最后一点连接也推出去。
有些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对孩子管的太严,遇到问题也大多以暴制暴来解决;有的则是过分溺爱,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有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很少。这几种原因叠加起来,就容易造成孩子心智无法正常发育,年龄越小、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越严重。
我们埋怨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可是培养语言功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交流刺激,要多跟孩子说话,多给孩子开阔眼界,尽量规范用语,可是放眼望去,又有多少老人能有耐心的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
我有一个朋友是绘画老师,也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跟我说,去她那里学画画的孩子,只需待上30分钟,她就知道哪些是爸爸妈妈带大的,哪些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问她真有这么夸张,她说祖辈带大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动手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较同龄孩子都迟缓很多,在课间活动中,肢体活动明显僵硬,不够生龙活虎,也很难立即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这就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这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他们的。祖辈的爱更多是在满足幼儿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否则孩子不会产生被激励、被尊重,情感没有得到稳定的归属。
人是情感的动物,很少能越挫越勇,感情无法得到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就譬如很多童年缺失了父爱和母爱的人,在将来择偶就会把这种心理投射到自己的另一半上,所以社会上的“巨婴”比比皆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没人理解,孩子又不懂得如何去化解,情感的欠缺必定会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影响整个人生。
有些年轻人在恋爱或是结婚后,和另一半相处很困难,要么过分依赖,要么过分苛刻,总扮演情感的伤害者和被伤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和他人合作相处。这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可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我们成年人总是抱怨生活不容易,一个人的收入不够全家开支,无可奈何。狠一狠心,孩子就长大了,可是生而为人谁又是容易的呢?作为孩子更不容易,尤其在幼时缺失了情感归属,没有深厚的母爱这个强大的后盾,在以后遇见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不堪一击,更难以自行痊愈和疏通,继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并且会伴随他的一生。
金钱乃身外之物,只要努力,总还能挣回来;可是孩子成长的脚步匆匆而过,他们会离我们也来越远,错过了将永不会重来。
愿我们有足够的爱——还来得及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