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过的书解读自己走过的路,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
每到云伴读的课程时,总是很兴奋,因为期待所以兴奋,期待课程又会带来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期待自己今天的视觉笔记又有怎样的突破。
本周主题是: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共同体”这一名词出自于《教学勇气》这本书,自己在阅读《教学勇气》的时候,将“共同体”理解为一起交流与分享的群体,书中提到:真正的共同体是既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身陷网中,又拥抱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在阅读过第一遍《教学勇气》后我对于共同体的认知还是很浅显的,在我的潜意识中始终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呢?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7月23日的云伴读课程。
齐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她与她的学生。在齐老师的故事中我对于学习共同体有了新的认知。当她为我们讲述她是如何遇见与寻找学习共同体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学习共同体好像是雨鑫老师为我们讲解的影响轮,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会影响着我们,有一些人被我们影响着,那些影响着我们的人能够指引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引导我们怎样去做?同样的被我们影响的人,也会受到我们的指引。我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走在生命的道路上并不是形单影只,身边总有人陪伴,那个人与你的关系可能是梳理、纠缠、支持或是冲突。
齐老师说道:进行共同体的交流,首先要打开自我,追寻本源。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难,难在如何打开自我的心灵,如何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冰山”下面的“故事”。每个人都愿意让他人看到自己光彩耀人的一面,不愿将自己的恐惧、无助、困惑或是不解暴露给别人,这样做的同时就等于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自己封闭了心灵,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无法融入到共同体中。
对于“压力”你是如何理解的呢?齐老师用气球充气、举手指以及摇可乐的例子为学生解读压力,将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的事物,这样的感受更为深刻。听到这里我忽然觉得科学课中的一个小实验也很适合解读压力——瓦楞纸实验。我们都知道普通白纸是无法承受1块橡皮的重量,但是如果我们将普通白纸折叠成瓦楞形状的纸张,它不仅可以承受1块橡皮的重量,甚至5块橡皮的重量也是没问题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钻牛角尖,越钻自己的压力也会越大,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方式做事情,自己的抗压能力会变得让你无法想象。
在帕尔默的感召下,齐崇老师成立了班级共同体,带着学生一同成长。她说:“我从不问时间都去哪里了?因为我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的,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是我们可以抓住伟大事物带给我们的灵感,让灵感得以解读,让灵感指引方向。
郭永春教授在做点评的时候,说道:“伟大事物的自然流现,共同体的超越性发生。”我想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生都要追寻的目标,在这目标的背后,我们每位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源头的那份责任,坚持最初的那份热忱,坚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们的这份坚持终将孕育出最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