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家人照例去河边公园散步,抬头,发现夜幕上悬挂着一轮明月,不由得感叹夜色的美好,孩子却突然吟出一句:“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怔之下,突觉欣慰:看来这一年来陪孩子一起读诗,还是很有成效的,某些东西,已经在不经意间,浸入了她的内心。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魂宝。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与千年前的古人同赏一轮明月,共享一丈豪情。记得有专家说过,在诗歌的浸润下长大的孩子,会领悟到更多美好。它如音乐、美术、舞蹈一样,增加我们表达的方式和途径,用美滋润心灵。曾经有个段子说读诗的作用,比如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塞,好多鸟,好多鸟,真好看,太好看了!”
诗歌的好处这么多,所以一直希望孩子能够在诗歌的浸润下成长。正好学校提倡“以美育美”,语文老师也鼓励孩子们每天朗诵,所以在一年前,和孩子约定每天一起读诗,孩子也愉快的答应了。
但真要每天坚持,还真不容易。为了不让孩子感觉到压力,我们充分利用了如上学路上,散步途中,睡觉前的一些碎片化的时间;为了让孩子品味到诗歌的美,将读诗作为一种愉悦而不是任务,我们尝试了多种有趣的方法。
诗歌之美画出来。在背诗的最初阶段,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准备了一个图画本,每天一起选取一首诗,妈妈负责抄写,孩子根据内容配上图画。很多的诗歌富有画面感,本身就是一副美图。比如《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艳阳,楼台,池塘,微风,蔷薇……一副美丽的画面出来,诗歌基本已经记在脑海了,想忘都忘不掉。
诗歌之美唱出来。大声的朗读,在抑扬顿挫间,感受诗歌的节奏。遇到好听的诗,孩子会即兴用古筝配乐。有些诗歌有现成的曲调,比如《满江红》《水调歌头》《长恨歌》,有些我们随意的配上曲调,比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许调调跑到了山的那一边,但一点不影响母女俩的欢乐,孩子还会即兴的配上一段舞蹈,或者一段表演,哈哈大笑或者低眉凝神间,领会一首首诗歌的意境。
诗歌之美写出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输出的欲望。有时走在路上,我们会一起编点打油诗。去年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个关于银杏的诗歌征文,得了一个小奖,孩子知道后,很兴奋,说她也要写一首关于银杏的诗歌,并把自己关进房间,埋首创作,半小时后拿出她的作品来让我们欣赏,笔调虽然稚嫩,但也充满童趣,也许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爱好美的眼睛。
读诗活动还将继续。愿孩子浸润在诗歌的世界,感受自然之美,文字之美,韵律之美,用一颗满载美好的心灵,感知世界,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