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好文章,诀窍无外乎“三多”:多读,多写,多积累

每个写作者,无不渴望写出一手好文章。尤其是当眼睛盯着文档,脑海一片空白时,这种感觉就像烈酒一样浓。

此时,我们就会羡慕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才情,心疼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苦熬,欣赏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

于是,心底里默默发问:“写作真的这么难吗?”并没有。

其实,当你遍读名人写作故事后,就会发现要想写出好文章,诀窍无外乎“三多”:多读、多写、多积累。

一、多读,输入倒逼输出

有时候,我们没得写,是因为书读得少。

这就像,有个水池子,水池有两个水管,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出水管每天往外排水,进水管却没有新水补充,一池水很快便会流完。

同样地,你每天写文章,却不作阅读输入,刚开始很容易写出好文章,一段时间过后,你就会发现没得可写,因为你的资源已经消耗殆尽。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输入端下手,即多读。当然,多读不代表看到什么读什么,而要多读经典作品。

作家夏衍说,我建议青年作者们,读一点中外历史,读一点自然科学,读一点清末明初小说、笔记,读一点“五四”前后的代表作品,读一点中外关系史。

美国作家海明威埋头创作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它还精心研究作曲家莫扎特、油画家戈雅、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自己向画家学到的东西和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

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相宜,语言简洁清新、独树一帜。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思想才有活水源源不断注入。

二、多写,持续磨炼技能

写作是一项技能。任何技能的形成,都讲究良好的手感,而良好的手感离不开持续地磨炼。

当你经常写作时,你就会修正之前的一些错误,如标点符号误用、语言表达不清、写作思维混乱的问题。

这样,你才能在写作道路上越走越远。天长日久之后,你就会培养起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是让你受用一生的技能。

沈从文先生说,写作没有秘诀,秘诀就是多读多写。

鲁迅先生也说到,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麦家,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的作者,他是首位被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暗算》更是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被喻为“谍战之父”。

麦家在开始写《解密》的时候,历经11年,被退稿17次,重复修改80万字,才有了最终20万字的《解密》。结果,麦家凭此书一举成名。

此外,贾平凹、莫言成名之前,也曾被退稿无数次。

普通人逢此打击,恐怕早已转行,而他们却笔耕不辍,终于成为著名作家,莫言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许就是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所以,写作如同游泳,如果你站在边上看,永远也学不会,只有下水多练,才会越游越好。

三、多积累,文章更接地气

这里的积累,主要是指生活中的素材积累。

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历史上的那些散文大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切热爱。

苏东坡的《鸟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学大作,无一不是作者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将日常景物再现笔端,来抒发心中之情。

茅盾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

老舍先生这样告诫我们,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了阵风,你记下来;下了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和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

所以,要想写出好文章,诀窍无外乎“三多”,即多读,多写,多积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