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乱翻书,看到自己以前读《与神对话》时,摘录了这样一句话:“你必须愿意在你发现我的地方看见我,而不只是在你预期会发现我的地方。”
三年后重读这句话,依然感触良多。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时下单身女生最爱说的另一句话:我愿意等,那个最终会出现的人。这句话很美,却给人一种虚无感。相信这句话的女生,已经在这句话上面添加了一个隐形的定语:我愿意等(在我预期会发现他的地方)最终出现的人。
如果你不具备“看见”一个人的能力,你如何与你的正确先生相遇?我所说的“看见”,是不偏不倚的看到一个人的真实。
现代社会,自我被不断放大,可以妥协的事越来越少,与旁人的战争越来越多。两个人的相遇,更像是两个系统的相遇。
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对方没有做出自己预期的反应,我总会陷入深深的执念中。比如他一整天都没有朝我笑,我会觉得,是不是他对我有什么不满?比如领导没有回复我的工作报告,我又猜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在后来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错置的观念。没有什么是应该或者必须的,在那一个个当下,对方有自由做出任何一个选择。我因为他们做出的选择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而觉得那是他们的错,会将我引向一条偏执的艰难之路。
你必须愿意在你发现我的地方看见我。这句话最终落在了“愿意”两个字上,它意味着,面对种种错置的观念,你做出了一个选择:放下你的立场,正视你人生的真相,去接纳一个人的真实。真相是客观的,它没有好坏之分。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加诸在真相之上的各种偏好。
你必须时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我是谁吗”,个人的偏好会带我们走向前方,至此之前,你还需要丢掉你的过去,你知道你的过去,并且充分了解它将你带入此刻的微妙关联,但你不能因此停滞不前。利用我们的“自我”去创造我们的实相,从而充分了解我们其实是一体的,同时不要让那个“自我”膨胀到“分离”的部分。以此认识自己,与自己为友。
那么,你在以什么偏好与世间万物互动呢?
说实话,偏好或者立场这个东西,是会随着时间、道德观念、认知、经历而改变的,如果这个东西经不起以上任何一项的考验,我们其实并不必要那么执着于它。它的本质是流动的。
永远臣服与当下所经历的事实,它会打开我们的感官,不被偏执带走,让我们在更多层面上体验世界。我们生而为人,还有什么是比收获更多缤纷的生命体验来得更有意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