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想写这篇实在是有些时间,奈何记性越来越差,加之这段时间情绪总是反复,顺理成章地也就抛在脑后。
气味与其他认知方式相比,影响趋于隐秘,不能直接看见或者触碰,也应当是这种原因,与之绑定的嗅觉也成为五感之中的下下等。但是即便如此,某些东西以气味的方式向你走来的时候,你一定会知道。
于我而言,提到气味,印象最深的当属聚斯金德的《香水》。将气味以猎杀少女来制造香水的方式,奉上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崇高的圣坛。尤其读这本书时是年轻了些,对于气味,或者说香味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生活中随处可以获得的花香,水果香,面包香。第一次认知到,气味也混杂着宗教,信仰,宿命与死亡。
应当是大学毕业以后,我也逐渐开始喜欢香水,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喜欢。很喜欢看香评,很多通感运用的及其精妙,恰到好处,不会有故意堆砌之嫌。这种气味随着其他感觉神游,带着意象渲染重新被感知到的感觉,虽然有些神神叨叨且不切实际,与我而言却异常迷恋。
古人认为气味能通神,佩香调神的习俗应当是很久了,可惜历史知识我实在有些匮乏,并不知悉具体的背景年代,制作工艺种种。不过想来,各种香料糅合炮制,阴干成型的香牌,在气味的层次,持久性,实用性上,都要比现在的香水强上不少。在药用性方面,似与萃取提炼的精油异曲同工,这确实是比较陌生的知识,也就不妄加论断。
当然气味并非总是让我心醉神迷,记得小时候读过一首小诗,大抵是“那雨后泥泞的乡间小路,一定是芳香又温柔。”一般话语。现在想来,写出这句诗的人应当是从未体验过华中华北地区的农村生活。一到雨季,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本就狭窄的乡路更加无法通过,泥土腥味,雨水味,干涸的臭水沟重新焕发生机的味;和着尖锐杂乱无法停止的蛙鸣,劣质胶靴踩在泥土里的噗呲声,杀气蓬勃地冲进你的大脑,刹那间五感缭乱,当真是一场死里逃生。现在每每下雨,还是会如此神游。
这样想来,气味不能成为和影像一样延续感受的介质,但却能永远留存在记忆里,可以跨越时间,当你再次重逢它,时间轴上迅速定位,当下与过往开始重叠,久远的记忆重新浮现。即便因为令人头晕目眩的长度,没能成功读完《追忆逝水年华》,也能清楚地叫出来,这就是普鲁斯特效应了。
想来真的神奇,我只消得拿起一个橘子,闻着熟悉又陌生的味道,思绪一下子飞回高三那个暑假,狭窄的小巷两侧满是水果摊,我问出奇怪又显得幼稚的问题,前面不远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孩回过头看着我,同样声音很轻地:
她说那是乙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