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做脸的店里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师,她大约有50多岁,已经当了婆婆的人,一起聊天聊到一位17岁青年跟父母的冲突。听完我就跟她讲了一则我看到类似的新闻。
新闻不是最近的故事,是2015年已经尘埃落定的定居多伦多越南华裔家庭悲剧。“詹尼佛曾是个好孩子,她聪明、刻苦、听话。可后来,她却雇了三个人去杀害自己的父母。谋杀行动一切按计划进行,唯一意外的是她的父亲没有死。”(译自Toronto Life)
詹尼佛从小学钢琴,滑冰等获奖无数,但从中学开始成绩下滑,因为担心责骂,她开始伪造成绩,撒谎。发现真相后,父母对她严厉制裁。22岁的她竟然完全不能独立,任由父母管制,只是偷偷联系男友。男友劝其独立无效后,决定分手,这加深了詹尼佛对父母的恨意,最后动了杀心。
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无助的詹尼佛和悲哀的父母。对于父母的希望和要求她不会抗拒,从小就用自残来解压。父母把她禁锢在理想的轨道中,用过度的爱和保护筑起牢笼,难以消散的怨气却令她极度想挣脱,直至发狂。那位老师听后的想法是这孩子怎么这么狠,连亲生父母都下得去手,这样的女儿不要也罢。
把这个故事讲得这样详细,是因为这个案例跟《少有人走的路2》中的两个案例如出一辙。父母都严格控制子女,只不过前者爆发后攻击的是父母,后两者偷窃攻击的是他人。但同样让人感觉沉重。那位老师的理解是,做子女的怎么能这样没有良心,辛辛苦苦培养成人却回头报复自己的父母。用正常思维想想确实是不应该,唯一的解释是,当时的他们都已经丧失理智了。
我们没有做过父母,肯定完全无法体会养孩子的艰辛。而一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也不能理解詹尼佛的痛苦。所以同样的故事,对不同经历的人来说,解读的角度可能有千千万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