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应该再往前走一步
王晓春在《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所说:“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面面俱到,却又没有一处能讲清、讲透、讲明白、讲彻底,字、词、句、篇、章、修、罗……小学讲,初中讲,高中还在讲,一节课可能涉及3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用了那么几秒钟,但没有把一个知识点弄清楚,所以,教师一直在重复,学生一直在懂与不懂之间……”
语文课有时需要“顿一顿”,只有在“顿一顿”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跟着“向前走一步”。新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课堂,该跟进时一定要跟进一步,该夯实时一定要夯实,千万不能浅尝辄止。
二、指导朗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语文课当然少不了朗读,也当然少不了朗读指导。最好的办法是先读后导,在学生现有的朗读朗读基础上进行实时点拨,并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学生朗读时,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实时性的指导,发现问题后马上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学生,又解决于课堂,这样的课堂肯定是高效的。
三、课堂评价应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有两条基本原则:多向度和有边界。课堂评价也要实事求是。
遇到问题,直面问题,抓住“所答”和“应答”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和引导,让学生有了真正的提高。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该思考的时候一定要留下一点时间去思考,千万不能只满足于赶进度,而挤压学生思考的时间。
一点收获:教学,要落到实处。无论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还是学生的朗读,以及对学生的评价,都要基于课堂的实际、学生的基础,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丝丝入扣,层层深入,这样的课,才是一节朴素、实在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