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看到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先生突然病逝的消息,觉得死亡真的离我们很近,死亡就像一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随时都在,但不知道它何时会来。有生就有死,死亡一直是我们不管多害怕,多恐惧,多不愿面对,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是人生的最后归宿,谁都躲不开,逃不掉。生而欢欣,死而悲戚,活着能体验各种滋味,而死亡却不知道将我们带向何方。唯物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随着肉体的消亡,人也不复存在,这更加深了人对死亡的恐惧。
一,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初遇死亡
记得在八岁那年的夏天,那时还没有空调风扇之类的降温设备,孩子们好像也不怕热,最喜欢的还是到大自然的天地里去野,去疯玩。大热的天,男孩子们最喜欢的当然是泡在小河里游水嬉戏,那时的河水还很清澈,河里还长鱼虾,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大人们虽然也一再嘱咐不要去河里玩,但架不住一帮孩子们一起,三五结对,没有大人监控的时候,就在河里面玩得欢。有时候还会比比谁在水里憋气的时间长,谁游得最快,能先到河对岸,总之,好像从没有想过害怕这两个字。
可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意外发生了,我们村庄的一个男孩子小建,因为游泳时,掉在河里没上来,被淹死了。小建和我同岁,如果不死,现在也如我一般大。关于他的生命的最后记忆,具体怎么会溺水我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大家手忙脚乱地将他从河里捞上来,倒背着他将肚子里的水吐出来,然后,村里的杨叔还为他做人工呼吸,我看着小建的脸由苍白转为一丝红润,但继而又转为苍白,最终没能缓过这口气,他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那个夏天,被定格在那个午后。那是我第一次遇见死亡,觉得它离我如些之近,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短短的一刻就永远永远消逝了,这给八岁的我上了死亡的第一课。
陪伴一个人的最后时光
有些事生命中是讲机缘的,在我二十四岁那年,我有幸陪伴过一个长者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见证一个人怎样在短短的一天时间永远地从你的生命中消失的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过程我历历在目。因为没有想过一个人会这么快地离开,而且是永远地离开,所以我也许都没准备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也是一个夏天,姨父好像是身体不太好,去外地的姨哥那里看病,我正好也在姨哥那里。当时的我太年轻,对疾病和死亡还没有太多的概念,只觉得姨父脸色不太好,再说姨父也才六十出头,除了检查有点心脏不好,别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每天还能正常行走吃饭,与我们谈笑自如。那天晚上,姨哥嫂不在,姨父说他有点胸闷,不太舒服,让我陪他说说话,我欣然答应。姨父与父亲关系很好,从小我就与姨父接触挺多,姨父总像一个长者一样会给我讲一些道理,给我一些教诲,让我也很受益。那晚姨父与我讲了很多他与父亲在一起的事情,我只是默默的听着,直到后来姨父实在难受,我只好去找来哥哥,看到哥哥背着姨父去医院在路灯下渐渐远去的背影,那就是姨父生前在我印象里的最后一幅画面。第二天,姨父就走了,我实实地很意外,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想到姨父会突然离开,直到送姨父去火化,最后活生生的姨父变成了一小盒骨灰,我才意识到这一切是真的,那个可亲可敬的姨父是永远回不来了,从些我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外婆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
时间过得好快,外婆离开我已经快十年了。外婆并没有读过书,但是外婆的记性极好,会讲很多故事。外婆从小喜欢听书,听过的书都记在外婆的脑子里,外婆的肚子里总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一有空就会闹着外婆给我们讲故事,印象特别深的事就是夏夜里,看着星空听外婆讲那些古老的故事,仿佛我也能穿越时空,进入到那些古老的岁月,这是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事了。
可人总会老,外婆的身体一向不是特别硬朗,在外婆八十八岁那年,摔断了股骨,外婆就不能下地了,生活也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的帮忙,而且一直得躺在床上。虽说舅舅和妈妈姐弟们是极孝顺的,从没有嫌弃过外婆一丝一毫,将外婆也护理得很好,身上没有一点红肿破溃,但是后来,听妈妈说外婆自己选择用绝食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外婆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他不想余生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还要拖累大家帮她弄这弄那,所以就慢慢地减了饮食,最后不吃不喝,直到最后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看到过太多老人最后的生命时光,可是像外婆这样对生死看得通透的老人我很少见过,外婆的死让我看到了什么是有尊严地死亡。
二,人为什么怕死?
人不可能不面对死亡,这让我总会去想人为什么会怕死,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害怕死得痛苦,害怕死后的未知,害怕死后还有很多遗憾无法弥补。
以前的农耕时代,一切都是自然生存法则,生老病死遵循自然的规律,人还知道生生死死的来龙去脉,还能见到人死后被装进棺材,埋入土里的过程。现在城市化进程,很多不是自然的东西干扰了我们的生活,不是说现代生活所有的东西都不好,而是说现在的人都活得很身不由已,比如病了会被送往医院,很多人死于过度医疗,痛苦不堪,最后死了就直接进了火化炉成了一小盒子灰,于是永无踪迹。其中有许多的过程,自己不能选择,自己的肉身自己并不能做主。人的本性总是趋乐避苦的,但有时候为了治病,对肉体所做的伤害却让人生不如死,所以人会害怕得病。
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害怕自己还没有真正活过就死了。很多人年青时,拼命去玩,去吃,去唱,去跳,去爱,证明自己体验过,存在过。中年时会有中年危机,害怕自己一事无成,一辈子就这么过了,心里会很空很迷茫。很多父母因为自己活得不成功,就拼命地让孩子学习,哪怕节衣缩食,只是希望孩子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可以说都没有认真活过,很多人到死才会明白,我其实应该怎样怎样活,但一切都不能重来。
对于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明白,更通透,更有价值。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它不免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不看它,它也时时刻刻笼罩着你,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你的行为和选择,那我们还不如勇敢地面对它。
三,直面死亡,你会明白的三点
1,踏实,力量感。想清楚了,人总是要死的,不管你活得如何艰难,还是如何辉煌,最后总难逃一死,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着急浪费我们的生命,只要从容面对,再艰难的生活也能过出花来。像尼克胡哲生下来就没有手也没有脚,无数次想过要自杀,但最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大可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活好自己就可以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故事反而激励了很多人,成了一位著名的激励大师,所以再糟糕的状况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想清楚了没有。当你想清楚了,面对死亡你反而不再害怕,反而更有勇气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
2,生命无常,珍惜身边人
李开复在经历过死亡之后写了一本书叫《向死而生》,里面提到死亡给他的七个学分:
1)健康无价;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
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4)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5)经得住诱惑;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7)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就这七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拿来思考。
善待他人,姨父的死,让我明白生命无常,学会珍惜。佛说,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一次擦肩而过,珍惜,遇到的每一个人,感谢他或她带给你的不同的生命体验,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应该感恩。善待自己,不要等到身体出了问题,才意识到要保养身体。
3,创造性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们才有紧迫感用好我们的时间,才有危机感保护好我们的生命。每个人都有他的使命,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甚至这个时代,只要想做,你总能做点什么。创造性地过好你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人只有能留存下来的独特的表达,不管是文字,建筑,还是音乐等等,只要是独特的,能独立存在,并能传承下去的,你的一部分就得到了永生,这就是有价值的人生。
四,关于生前预嘱及有尊严地死亡
生前预嘱,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最后会是个什么样的光景,要想有个无憾的人生,对于自己的死亡也要列入自己的人生计划,早作安排。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也不知道自己会怎样死,但我们可以预先安排好有关自己的一切,不光包括自己的财产,还有最重要的自己的肉体。当到最后的时刻,你不能讲话,不能自己作主时,从情感上讲,家人总是尽最大可能地挽救你的生命,但有些治疗只会加大躯体的痛苦,生存的质量极差,且不能改变死亡的结局。我们可以预先告知家人,不使用过度医疗延长生命,只要做好临终陪护,减少痛苦,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即可。让我们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自由,更有尊严地死亡。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排,也是对家人最大的精神解放。
我最欣赏红楼梦的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当她得知自己得了乳腺癌后,并没有直接去医院做切除手术,而是选择出家,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遵从内心的愿望,给自己一个有尊严的死亡。当然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不是说得了重疾,不做手术等死就是最好的,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人总是要死的,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有时候多活个三五载也不能改变什么,顺应天命,当疾病来临,做好自己该做的,其它的交给老天就好。
当然,死亡功课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参悟。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一样,对死亡的感悟也不一样,但是这几个问题是你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当你想明白这些以后,我们就可以超越死亡,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更好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人生。愿每个人的人生都能“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超级个体》第2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