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512天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当一个人多次的,长期的被否定时,他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自信心都会降低。他会不敢去做他自己,不敢去表达和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很容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而不自知。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今天分享给大家四个小技巧。我会通过讲漫画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一、全神贯注的倾听。
全神贯注的反义词就是心不在焉。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组漫画。家长心不在焉,孩子会怎么样?孩子回到家说:爸爸,今天小明打我了,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了我。而爸爸呀,正在看足球赛,看的津津有味,十分投入。只是随口说,呃,我听着呢,你接着说。孩子呢,感觉爸爸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事情放在心上,说:你根本没有在听,我还是不说算了。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很气馁。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有时候我们忙于家务,当孩子向我们诉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只是嘴巴上在和孩子回应,但看都不看孩子一眼,孩子他是能够感受到我们是敷衍他的。他就没有了和我们交流下去的愿望。
看一下第二组漫画。全神贯注的听孩子说。结果是怎样的。还是这件事情。孩子在讲述他在学校的经历,爸爸呢,只是专心的在听,一句话也没有说。孩子呢?把这件事情讲完以后,接着说,爸爸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小林玩了,因为小林他从来不打人。你看,孩子自己把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有的时候,孩子向我们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让我们帮助他做什么决定。我们只用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足够了,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语言上的共情可以,,有时候,即便你一句话也没说,你只是身体转向他,眼睛看着他,这些肢体语言上的共情就可以了。孩子有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感觉,就一切都ok了。
第二个小技巧: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先来看第一组面漫画。看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孩子说: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妈妈问到,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提问。孩子说没有啊,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妈妈回应,谁让你乱丢东西。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这很明显是责怪和建议。结果怎么样呢?孩子感觉妈妈真烦,很生气呀!没帮我解决问题,还把我训了一顿。看看这位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提问,责怪。建议。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看一下第二组漫画。孩子说,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妈妈看着孩子说,哦。孩子接着说,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妈妈回应,嗯。孩子接着说,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你看,孩子对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反思,妈妈说,哦。孩子接着说,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要把笔放到课桌里面,那么就不会丢了。妈妈回应:哦,是这样,这是一个好方法呀。当我们作为家长的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呃,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这两组漫画的对比大家有没有发现第一组漫画中,妈妈说的话很多,第二组漫画中妈妈说的话很少。当我们的话特别多的时候,孩子的精力就用来应对我们了,他就没有精力去对自己的事情有一个思考。所以有的时候说话说的多,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干扰。能少说,尽量少说。给孩子留一个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个小技巧是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先来看第一组漫画。家长是否定孩子的感受。看看结果怎么样?漫画是这样的。孩子说,爸爸,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爸爸说,别难过,宝贝,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越是这样孩子越开始哭了,哇哇的哭起来。嘴里边还嘟囔着,我就要这个海龟,我就要这个海龟。爸爸说,真是无理取闹呀,再给你买一个不可以吗?可孩子就是躺在地上不起来。
我们来看这个爸爸,是不是真的不错。安慰孩子别难过,还决定再给孩子买一个小海龟。
可结果呢?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只会越难过。
看下第二组漫画。是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说,爸爸,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爸爸回应道,哦,是吗?真没想到。孩子哭着说,我还教他玩游戏呢,爸爸说:哦,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孩子接着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说: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孩子说:我还每天给它喂食呢。爸爸说: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就不会撒泼打滚哇哇大哭了。
第四个小技巧是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逻辑上的解释是很客观的。但孩子不一定能够接受,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孩子真的是无理取闹呀,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漫画,是逻辑上的解释的展现。孩子说我要吃脆饼,妈妈说:家里没有了,宝贝。孩子说:不。我就要吃,妈妈说:你吃点早餐饼吧,孩子说:不,我就要,我就要,妈妈说:我告诉过你呀,家里没有了呀,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躺在地上闹起来了。
妈妈的解释没错吧,在逻辑上来说,家里边真的是没有了。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组漫画。孩子说:妈妈,我要吃脆饼。妈妈说:我真希望咱家能有。孩子接着说:我就要。妈妈说:听得出来你很想吃。孩子说: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妈妈说:我真希望现在就能给你变出一盒来。孩子说:那我就先吃点早餐饼吧。有的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个技巧,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怎么样与孩子产生共情呢?共情就是感受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感受。所以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尝试一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