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觉得这本书的“译本序”有好多地方都总结的很好,下面几段有引用和一些改动,加上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感想。
从情节来看,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取名为希思克利夫。他夺去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利及其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利为了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刁难,然而他的妹妹依旧和他亲密无间。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爱上画眉田庄的青年埃德加。而她和别人的谈话也无意之间刺伤了希思克利夫,致使他愤然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经和埃德加结婚。他为此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利的家财。他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希思克利夫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利用她的真心对她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多年后,他又故技重施强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茜嫁给自己快要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复仇得逞而得意,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安然死去。小凯茜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相爱并在画眉田庄安了家。
“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它没有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色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犷、率真、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顾后果。”我确实觉得里面的一些角色有些无脑和疯狂,各种情感交织让他们有些心力交瘁,受到侮辱的时候会装腔作势,声嘶力竭,也有几分委婉表达感情的意味。在当时,他们被等级观念左右,身份地位第一,金钱财富至上,他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也被扭曲。正如凯瑟琳,没有选择自己爱的希思克利夫,而是选择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成了被命运和门第剥夺了爱的受害者。凯瑟琳说他们“一个天性软弱,一个生来粗暴”,她一味纵容,却得到两种怨恨。希思克利夫饱受苦难和屈辱,他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对比他残忍的复仇手段,让读者感到苍凉和悲壮。作者采用只有开头三章和结尾四章顺叙和其余倒叙的方法,把呼啸山庄的荒凉、破败的环境和冷漠紧张又疏离的人际气氛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和洛克伍德一起揭开这个故事神秘的面纱,从夜宿山庄的所见所闻和可怕的梦魇开始。不同的人叙述故事,也从不同方面充实这个故事,让它更加真实。
从人物的设计来说,这本书主要有两个三角模式。第一个是凯瑟琳、希思克利夫和埃德加,第二个是小凯茜、哈里顿和小林敦。他们反映了两代人不同的爱。第一代的爱是原始爱最终超过了文明爱。凯瑟琳在病中思念呼啸山庄,临终前投入希思克利夫的怀抱,死后的鬼魂依然想要回到呼啸山庄。这里的原始似乎也是在说他们抛弃了固有的世俗观念,单纯地拥抱了爱情。至少那一刻,他们是心灵相通的,他们是只有彼此的。第二代的爱是文明爱超过了原始爱。小凯茜日思夜想回到画眉田庄,在她的教育下,哈里顿摆脱了愚昧和粗野,然后两人一起回到象征文明的画眉田庄。
我是有些吃惊的。我一直以为人会爱屋及乌,没想到希思克利夫居然会为了复仇,不惜对心爱的凯瑟琳的女儿动手,将她关在一个房间里。而他最后对内莉的坦白也让人惊讶,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觉得他有点可怜:
“这就像要把一串硬弹簧扳直一样,哪怕是最细小的动作,要是没有那个思念在带动,做出来也是被迫的;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东西,如果跟我那个无时无处不在的思念没有关联,我也是被迫才会注意到的。”
感情这个东西,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破坏了也许会难以修复,但是它生长时,也是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后不可控制。它也可以死而复生,或者是被压抑了很久,然后慢慢如泉水般流淌出来,让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水滴石穿般不竭。我也发现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在这个故事里面,小林敦如他的父亲希思克利夫一般,有时也会恃宠而骄。在小凯茜推了他一下,见他咳嗽小凯茜表现出急切关心之后,他又故意开始咳嗽来争取更多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希思克利夫也会用些花言巧语让小凯茜信以为真。只能说父子一脉相承,而小凯茜也如自己的父亲一样以礼相待他人。所以家长还是要以身作则多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最后quote一句内莉的话:
本来嘛,人们最终必定还是替自己打算的,那些温和慷慨的人,只不过比专横霸道的人自私得正当一点罢了。一旦出现了什么状况,彼此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受到对方关心时,幸福也就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