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正念的奇迹》第六章:你庭前的杏树。
曾经有人请求一位禅师解释实相的奥秘,禅师指着一棵柏树说: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呢?当你体会实相的圆成实性(无分别智),杏树就有可能完全地显露它的本性,你也会自然地融入于这棵树的交流当中。所以说杏树本身就是真理,就是实相,也就是你自己。
那么什么是“无分别心”呢?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不复存在。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被帮助的人和你是一体的:没有人在怜悯,没有人在求助,也没有人在援助,这就是无分别心的时刻。我们可以练习禅观缘起,它可以让人契入实相,与它合一,让我们与万象相互关联并融入生命的整体和谐。你要知道,世上的痛苦不仅会带给别人,某一天也自然而然地会降临在你的头上,这就是“无分别心”。如果你坚持“我执”,认为我就应该得到最好的,那么你就和别人有了“分别心”。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漏皆苦”,世上的事情本是无常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也都是苦难的。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在任何处境中开朗豁达,安详喜乐!
当你的心获得解脱,你就会心怀慈悲:对你自己慈悲,对他人慈悲。“慈心观”的禅修法,是练习以慈悲之眼观众生。要知道,我们的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在正念中工作,那么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
每日一禅时,可以让我们处在正念中,此时不仅感到平静喜悦,还会变得灵敏警觉。小僧们在寺庙中练习坐禅时,师傅们会悄然在身后伸手拍他,如果此时他正保持正念,会感觉到身边一丝一毫的细微的声音和变化,在师傅的手触碰到他之前就挡开了。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那些武功高强的人物皆是禅修高手呢!但是如果禅修者心性散乱,失去正念,那么身边在发生什么,他也是木讷和迟钝的。我们要警觉地像一头狮子,踏着缓慢轻柔而坚定的脚步向前迈进。有了这样的警觉性,你才能彻底觉悟。
对初学者,我们可以先修习“直观法”:辨识但不加以评论。如果你正在悲伤、不安、愤怒、激情或者其他任何感受占据时,你可以禅观一个静物,以你自己的心境作为禅修的主题,这样就能够让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带你进入疗愈与解脱。禅修的主题有很多,比如:缘起、慈悲、自性、空性、无执等,这些都能够揭示实相与疗愈身心。
要想有成功的禅修,我们必须要有相当的定力,这就要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也就是要觉察、辨识所有当下发生的事。
佛陀说:生死的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修习自身正念,可以让我们保护和照顾好自己。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杂技艺人,老师是个穷鳏夫,徒弟是一个叫做美达的小女孩,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老师把竹竿竖在头上保持平衡,小女孩就顺着竹竿慢慢爬到顶端,这是一项挺危险的杂技,所以他们两个都必须全神贯注,老师要求女孩看着他的眼睛以保持平衡,可女孩理智的回答:如果我们能够各自照顾好自己,就能照顾好我们俩。佛陀说:这个女孩说得对。
亲爱的们,大家此刻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如果我能够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本领,学会自律,而不是无时无刻让我去照顾他;我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在孩子长大时不拖累他。那么我的生活和他的生活必定都会是很精彩的。
一个家里如果有一个人修习正念,全家都会变得正面分明。如果在一个群体里,你看到身边的人没有尽力,请不要去烦恼。我们只要想着如何让自己做得出色就好,自己尽全力了,就是提醒身边的人尽最大的努力。你要做的只是做最好的自己来影响别人,而不是去抱怨或想着去改变他人。
我们在听一首曲子的时候,其中欢快或激扬的音乐会让自己感受到快乐或者是忧郁,建议大家多听巴赫和莫札特的曲子,它会让你很平静。不仅是人,甚至是植物,小麦和黑麦听后,都会比别的田里的麦子长得快。这时你就能够想象得到,如果在一个争论不休的会议室里,那个房间里的植物和花很可能会停止生长;如果一座花园由一个活在正念中的僧人照管,那么那里的花总会是清新翠绿的,因为他会让自己的平和与喜悦去滋养它们。
圣人出,河水清,草木绿。让我们心无杂念,口吐莲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