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假期,最值得回味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了。在影院看了《捉妖记2》和《红海行动》,两部影片总的来说都值得一看,一部温情幽默,一部扣人心弦。而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昨晚在家里看了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一部诗意化的抗战电影。
说来也奇怪,这部《明月几时有》和之前的《桃姐》的一样,都是那种比较慢比较艺术的电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能看进去,被打动,而且深深的喜欢。《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部抗日背景的影片,却完全忽略历史大事件中的大人物,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那个时代下的一个个平凡人,这些人一个个有血有肉,非常接地气,而这些平凡人在被历史洪流推动时所做的各自选择,让人一下子被带入了其中,仿佛自己也生活在了那个年代。这种拍摄的思路我非常喜欢,电影分很多种,讲故事也有很多方法,有的擅于用紧张、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有些擅长用劲爆的画面来冲击人,而许鞍华导演则善于制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来包围你,让你沉浸其中,带着你去感受。
导演诗意化的处理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伴着久石让的音乐,香港旧街巷的青砖灰瓦,白墙青苔无处不是美的。除了坏境,对于人物,通过几场精彩的小场景戏,折射出人物和时代的立体感。比如结婚那场戏,结婚的礼仪、待客方式等等的变化,像在满是冰的河面上开了一个洞,得以让人感受平静的冰面下的暗流涌动。在人物刻画的方式上,也非常见功力。叶德娴的角色依然完美,几场干净利索的戏,通过她和房客、女儿的互动,一个生动的角色立刻丰满了起来。
导演引入梁家辉作为历史亲历者进行口述,也是一个非常传神之举。梁家辉演出了真情,演出了拘谨和克制。非常真实,同时通过口述将几段故事和线索串了起来,不仅作为剧情的推动,更是增加了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没有用力过猛的大肆渲染,现实作为一个计程车司机,过的不好也不坏。导演力图做到诗意化的还原生活。
这部电影吸引我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其摄影吧,每一帧都是那么的美。恰好节奏较慢,得以认真的去欣赏其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有几个画面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是开始部分多次出现的,人在街上走,镜头从上向下,街道从画面底部三分之一出斜向上延伸,人走在街上,由近及远好像一副美丽的画。这样的构图我在拍照的时候还没有尝试过,而且对于16:9的比例,横向信息更多,这样的构图给我很大启示。
另一个是,多次出现的单个人侧面的远景镜头,对于人物背景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有个画面是彭于晏坐在江边远望,后面的背景有水,有天空,脑后还有山,这些元素缺一都会显得不那么舒服。所以优美的画面看似随意,实则非常考究。
自从学了摄影之后,看电影的时候,特别是看一些艺术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去体会其画面,为什么要用这个角度?为什么这么构图?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通过摄影可以帮助理解影片的人物和情绪,也能理解导演的手法和意图。现在终于体会到,艺术是相通的,而摄影和电影更是如此。
《明月几时有》有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分四部分,看相关书籍,看相关影相,看优秀的照片,拍照片。把每天看过的书籍和影相和优秀照片里自己可以吸收的部分总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