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力量
----- 20191218 一明心悦读
美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Youth)”一文中说道:“无论年届花甲,亦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骨子里,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也正是这股好奇心成就人类社会的不段更新迭代。然而欧洲历史中,因强烈的好奇心而成就文艺复兴时代一代宗师般的人物,就是达.芬奇。今天有缘学习了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一书,让我们一起感受和学习终身充满婴儿般好奇心的达芬奇。
作者在本书中告诉我们,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与科学家。后世因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记住了这个划时代的画家。而通过他留下了的七千二百多页笔记我们可以得知,绘画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包括解剖学、地质学、机械设计、光学、植物学、军事武器学……他的好奇心使他成为“跨界奇才”的典范,也鼓舞了所有和他秉承同样信念的人们。
达芬奇从不敬畏权威,也愿意挑战自己接收到的知识,并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这给一百年后伽利略和培根发展出的科学研究法带来巨大的启示。他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对很多成年人习以为常的现象感到惊奇,并且会停下来思考。比如各种形状和阴影,各种运动形态,从扑动的翅膀到脸上的表情。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他开始了自己的实验。有些实验在他的头脑里完成,有些是通过绘画,还有一些是用实物完成的。他说:“进行下一步之前,我会先做实验。因为我的目的是先从经验中观察,然后推理分析现象背后的机理。”他自称是实验的门徒。
达芬奇之所以被后人喜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不完美”——他有名的“拖延症”。1477年,列奥纳多开了自己的作坊,但并不成功。由于自己对作品的要求太高,在去米兰之前的五年里,他只接到了三份委托订单。有一件尚未开始,另外两件半途而废。这其中就有即使没画完也足以让他声名远播的《博士来拜》。在米兰宫廷期间,他曾经提出设计一个骑士纪念碑。这座骑士雕像原计划连人带马总重七十五吨,如果铸造完成,它将是历史上最大的青铜雕像。可惜最后只有一个黏土模型被完成,而且在1499年法军占领米兰后,弓箭手把这个黏土模型当成了练习靶,它最终毁于一旦。我们稍微留意一下,他的拖延症,来自于他对自己有着极其高的作品要求,“让完美成为美的敌人”,故而不能及时完成顾客的订单。
保持好奇,不断好奇。不要让成长带走了我们的好奇初心,这是我们学习达芬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达芬奇的这份好奇心,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啄木鸟的舌头,到底是怎样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