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有两个故事,先看看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摘麦穗的故事
相传那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
柏拉图来问老师,什么是爱情?老苏没有回答,以一个哲人独有的狡黠给柏拉图布置一个任务:看到那片麦田了吗?从里面摘出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次,而且不能回头。
柏拉图第一次走进麦田,他发现很多很好的麦穗,他摘下了他看到的第一个比较大的麦穗,然后继续往前走,却沮丧地发现自己越走越失望,前面还有不少更好的,但是他却不能再摘了。走出麦田,苏格拉底告诉他,这种选择叫做“后悔”。
柏拉图第二次走进麦田,他依然发现很多很好的麦穗,但是这一次他吸取教训——前面一定有更好的。
他一直向前走,直到发现自己差不多走出了麦田。按照规则,他回不去了,而他刚刚错过了最好的麦穗。
柏拉图走出麦田,看到不怀好意的苏格拉底对他笑。这个老头子早就知道自己会这么干,他对随便摘下一个麦穗的柏拉图说,这种选择叫“错过”。
柏拉图第三次走入麦田,这一次他作如何做选择呢?
第二个故事:王子选公主的故事
假设你是一个王子,有100位波斯公主远道而来向你求亲。每一个公主都带来了一箱彩礼。她们只会与你见一次面,打开她们的箱子,展示她们丰富的彩礼。而你需要马上回答,是否愿意,否则她们就会离开再也不回来。
假设你这个王子是个大财迷,加上波斯公主都蒙着脸,无法分辨。所以你完全不考虑外貌,你只希望收到最多的礼金,这个情况下,你的决策模式是什么样的?
如果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是你,你该怎么做出选择才不会后悔呢?或者怎样做选择才最明智?
古典老师告诉我们,可以把它们转换为一个数学问题。从概率上讲,其实我们有能够计算出这个最好的选择策略:
你应该把前37个公主作为观察样本,在前37个人中间,不作任何选择,只是作一个判断,大概的高财富应该是多少?在剩下来的63个人中间,一旦超过这个数值,马上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也就是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先要有三分之一的观察样本,然后在通过对前三分之一的观察在后三分之二中设置底线,一旦超出底线便大胆的选择,这样能有效的避免“后悔”和“错过”这两种模式。
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也是一样。打破“后来”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作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开始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回到我的生活中,我现在的从事的工作职业,是不是最适合我的呢?有没有更适合我的呢?
我不敢肯定,由于我从毕业就开始从事化工行业了,而且一直在一个公司,没有从事过其他行业,无法对比,所以难以判断,也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基准线。虽然我在同一个公司里换过几个不用的岗位,依然难以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公司对比。这样说来,我是否需要从事不同职业来寻找并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了?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薛兆丰老师的建议是挺中肯的:
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工作,你看看比你年长的那些事业有成的同事,自己扪心自问,再工作二三十年,达到他们一样的程度后,你甘心不甘心,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
如果你觉得很满意,这就是你要的生活,那你就好好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如果你觉得,再用二三十年换成他们那样的状况,你真的不甘心,真的不快乐,那就赶紧找一份新的工作重新开始,因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