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复习——学习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复习,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高中的我们来说,温习旧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更是好成绩的保障。
即便每科都有重点,在复习的时候,也不能自己盲目地确定重点。以前我为了节省时间,复习的时候只复习我认为的重点,自认为不重要的就不管不顾。一到考试我就发现,为什么我复习的都没考?我没复习的都考了?既然自己押重点的能力如此不靠谱,所以平日的复习里,还是不要耍小聪明,老老实实地复习基础知识,对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不抛弃、不放弃。 高考考题的形式和角度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把握基础才能有所发挥。为了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我总结了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也对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彻底清理,等到考试之前,我的复习重点是对知识的强化记忆,而不是只复习一部分扔了另一部分。
二、知识太多又杂乱?厘清梳顺就好啦 复习到一定阶段,我的大脑好像饱和了,任何新的知识点都很难再吸收,无论看了多少遍,做题的时候总是两眼抓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周复习总结一次,比起以前拖到最后再总复习要有效得多。可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管我对自己多自信,考试前也得磨磨枪! 每逢考试瘦三斤可不是瞎说的,考试时间集中,科目又多,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来看书。你会看到走路看书的同学、等车看书的同学,连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同学手里都抱着一摞小纸条。
四、花样复习,不做书呆子 很多同学一想到复习,就联想到一遍又一遍地翻书,同样的知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单曲循环的复习方式,不是毅力惊人的同学还真是坚持不下去。学习本身就是枯燥的事情,机械的复习只会让自己厌倦,何不在复习的时候给自己找点新鲜感?
自己闷头苦学总比不上大家一起讨论来得热闹,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也是个很好的复习方法。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不喜欢回答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觉得这些都是基础,太简单太幼稚,回答问题总是在浪费时间,消耗体力,有这时间还不如我自己学点高深的呢?就算碰到好的解题方法也不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相信有不少尖子生是存有这样的私心的。其实啊,和同学一起讨论,又何尝不是复习一遍呢?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说不定就能激发出新想法呢? 我就非常喜欢给别人讲题,有时候明明自己做出来的题目,在讲题的时候,突然一个坎就讲不下去了。
例如:英语小卡片,我会分成左右两边,分别写上中文释义和英文单词,如果太多比较长,可以简单一点,只写一个名称及教科书的页数,如“第7课词汇”,见第××页,等复习的时候再去看书就好了。然后我会做7个纸袋,每个袋内放置一周中某天应复习的卡片,依照遗忘规律进行排列。这张卡片星期二复习以后,就放入星期四的袋子内,星期四复习后又放入星期天或星期一、二的袋子内,这样复习就非常有规律也会帮助记忆。复习时,我用手遮住左边回忆右边,或者遮住右边回忆左边,反复地进行自我测验。每复习一次,就在卡片右下角打一个小的“√”,“√”越多,就说明复习的次数多,也应该是掌握最牢固的一部分,就可以隔一段时间再看。一般我复习三五遍,就会重新做一批小卡片,增加新的复习内容。
五、课本才是复习的中心点
复习的时候看什么最有效果?笔记?参考书?还是练习题?都不是,备考的根据地是课本,所以复习也要以课本为根本。 我一到期中、期末进行阶段性复习的时候就手忙脚乱,太多的复习资料摆在我眼前,一时之间不知道从何开始。只看参考书,心里不踏实,看练习题?又不见得都会考,看笔记,也都是补充的知识点,一起看又没有充足的时间,焦头烂额的我埋在一堆书本里,唯独忘了最根本的复习资料——课本。很多同学都说,课本都是些基础的东西,我们平时上课就已经看过了,而考试都是些综合题,先看课本能行吗?非也非也,所有的题目都是根据课本来设题的,只有抓住了课本的脉络,把最基础、最实用的知识点掌握了,才能举一反三,熟练运用,比看一些教辅书的效果要更好。
除此之外,我把接触到的新题型、新思路、新方法都整理出来,一方面整理的过程就是消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回顾总复习时收获的知识。这本笔记是我考前最好的复习资料,尤其是在高考后期复习阶段,面对浩瀚的题海,这就是一本精华练习册,让我在最后阶段不必在题海中苦苦挣扎。 无论多么优秀的参考书,都是对课本的补充,我通常是一本课本搭配一两本参考书,就足够用了。
六、笔记——学习中的好伙伴
对我来说,笔记是除了课本之外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我每个科目都有几本笔记,它们是我学习旅程中最好的朋友,陪伴着我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我会再次全面翻看笔记,将重要的和非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老师特别强调的重要内容、自己还没有理解的内容便是重点。经“筛选”掉的笔记,可略去不看或简单看,对“筛”出的重点内容就要多花时间去看,要细读、细看、细想,结合平日里做题,往深处研究。尤其是重点中的重点,更不要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一遍,一定要做到“心到”,不用心,读一千遍、一万遍也无济于事。 除了课堂笔记之外,我还有阅读笔记、难题笔记和错题笔记,这些都是从我做过的习题、看过的资料里总结而来的。阅读笔记主要是日常与学习相关的积累,也会写上自己的心得感想,里面的内容不限制,可以是学习补充资料、重要的结论和证明,也可以是词语典故、唐诗宋词等。
慢慢地,我会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增加和减少笔记的内容,不再盲目地追求范本,也不再什么都记了。笔记,还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除了课本、笔记和习题册,千万不要忘了,考试卷也是一个绝佳的复习资料。我以前每次考完试都觉得松了一口气,卷子发下来也只关注分数和名次,之后把卷子随便看看、改改就塞进课桌,再也不管了,这对学习来说是多大的损失啊。相比较习题册,各个老师苦心研究出来的考卷对高考来说更有参考价值,好好利用,会给复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把大小模拟考试的卷子按照科目分好,分别装订成册,里面的错题旁边都写着正确的答案和思路,每套卷子都把自己做错的知识点罗列在卷子最后,写上小结。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整理下近期的考试卷,研究考卷中的规律,那些反复出现的题型、考点,就一定是重点内容。
就这样,不断地在复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大多数知识点我都熟记于心,对高考也越来越有把握了。而且,我们也要把每一场平时的考试都看成高考,去锻炼自己的心态,即便是遇到不会的题目,也能镇定自若、临危不乱。
第六章 让“题海战术”有成果
一、把“题海”提纯之后再战 一走进高中的教室,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排排的参考书和一摞摞的卷子,几乎每个人的课桌上都堆满了各科的习题册。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之后,我们到底有没有掌握知识呢?只凭借着自己的感受肯定是不准确的,有没有记住,能够记到什么程度,要怎么应用,全靠做习题才能把握。做题,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检查出欠缺的部分。高考注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多做题,多总结方法技巧,才能迎战高考。
题海战术”是可靠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战”,做题的艺术就在于把“题海”提纯,摒弃砂石留下精华。当我们把握了最重要的题目和做题思路之后,“题海”不再是永远做不完的习题册,而变成心有大海的底气和自信。
二、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说高考是我们的舞台,那么平日里的练习便是我们的基本功。说到做题,每位同学肯定有一大堆的经验可以说,做题是高中生每天都干的事,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的习题,但是我们真的会做题吗? 我曾经非常关注考场经验,和学长探讨各种考试的技巧,平日积攒的力量都要靠着这些技巧在考场上迸发。现实是,我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和平日里相差并不大,是这些技巧丝毫没有作用吗?不是的,是我没有把这些技巧当成习惯,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下,能把题目做完就不错了,哪儿有时间关注技巧呢?有个学姐告诉我,考试和平日里做题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了规定的做题量和时间限制,所以每次考试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习惯在考场上是很难改掉的,而那些不好的习惯,很可能会导致最后一张考卷的失败。于是,我开始重视平日里的做题习惯,慢慢苦练我的“台下功”。
三、解题思路比答案更重要 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题是要更注重过程还是更注重结果?毫无疑问,高考是注重结果的,答案正确才能得分,那么平日里做题呢?答案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遇到题目先想的不是结果怎样,而是这种类型题有哪几种常规的典型的思路,主要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这道题适合用哪种方法,我还碰到过哪些类似的题目等。通过一道题目,顺便复习了一种类型题,这样做题才是最有效果的。整理归纳解题思路,让我在考场上快速找到解题方法,也能帮助我开阔思维,另辟蹊径。但是一定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每道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变通,不要用“定式思维”生搬硬套。
解题思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答案就一无是处,在最初思考的时候,不要看答案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有个联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冥思苦想、理顺思路,自己做了一遍题目之后,就要好好利用答案。我会看着答案,对照自己写的做题步骤,该写的公式有没有遗漏的,格式是否规范,表述是否严谨,如果有不准确或者是不规范的小细节都应赶紧修改,平日里养成严谨的做题习惯,考试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细节丢分。
四、一起来修炼解题能力 我周围有很多头脑非常灵光的同学,他们就像是被上帝赐予了通关令牌,无论什么样的题目他们都能迅速找到思路,给出答案。
我曾一度去钻研难题,想迅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结果自信心被打击惨了。而且,即便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难题,我的成绩也没有提高。每次考试我去分析试卷,都能发现,其实考卷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基础性的题目。我的成绩不高,不是因为难题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基础题丢分太多。提高解题能力是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我应该从基础题目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一上来就钻研难题,得不偿失。
提高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绩的,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耐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卷子上的题目都是你熟悉的题目,做起来顺心又顺手!
五、做一回高考出题者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所有的题目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往届高考题。只是做题还不够,要深入地去研究、去分析、去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我们接触的高考题目也就是近10年的高考题。
为了揣摩出题者的出题思路,我把每年高考题目的考点都罗列出来,与提纲对比,很容易就发现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点前几年考过而近几年没有考,对即将来到的高考也有自己的预测。我抱着一个研究者的态度,去研究每一套高考卷子,努力发现其中的规律和价值。
曾经,我通过大量的题目去总结题型和解题思路,如今,我通过高考题去判断哪些题目类型和思路是重点。高考题不再是判定我前途的“判官”,我不再是被动地参与,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习题集,我有了自己的判断,不管是哪些人编的,不管是哪家社出的,只看内容,一眼就能看出真假高下来。 到了高三后期,我经常给自己出高考预测卷,或者 把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打乱顺序重新出卷给自己模拟,固定好做卷子的时间,就像真正的高考一样。我还把那些难点、重点、自己没有掌握的题目都总结出来,每次模拟考试前都重新再看一遍,这些都对考试的帮助非常大。
第七章 怦然心动的高效记忆法
一、变着花样儿记知识 同学们都是怎么背书的呢?拿着书本一页一页顺着背?在草稿纸上一遍又一遍地默写课文加强记忆?还是每天挑灯夜读,花费更多的时间换来那一点点记忆?这些都是曾经的我背书的样子。我那时候常常感叹自己的记性不好,别的同学5分钟能记住的内容,我要半个小时,最可恶的是,过了一天,别的同学还能记住,而我却记不住了。每个人的大脑记忆功能其实是相差不大的,那么同样是背书,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其实,记忆的关键不是花费时间的多少,而在于方法,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适合我的背诵方法。
我会以周为单位,把一周中需要记忆的内容都找出来,然后平均分配到每天,变成每天的背诵任务。在没有制订背诵计划之前,我每天要背什么内容、背多少非常随性。状态好的时候我就多看点,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不看。大量的材料就好像无底洞,感觉怎么背都背不完,不仅心烦意乱也慢慢地对自己丧失信心。 制订计划之后,时间和背诵内容都被固定了,为了不耽误其他的复习计划,我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背下来。背诵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我还改不了懒散的背诵习惯,背书的时候还走神溜号,规定时间内也完不成,后来,慢慢养成了习惯,大脑一到该背诵的时间点就非常活跃,记得也快多了。 不要以为背书是个简单活儿,抱着书本读啊背啊就行了,这种逐字逐句的背书要不得,死记硬背只能帮你记住一些字,却不能帮你掌握知识去答题。背书一定要基于理解,只有理解了,你才能融合自己的思考,最终展现在卷面上。
知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尝试着把所学的知识编织成一张大网,当你遇见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能很自然地想起其他的知识点。背诵不是要死记硬背一条路走到黑,只要你留心发现,你就能找到各种方法去记。
二、给知识减减肥 在学习知识的阶段,要把书看厚,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要发散地来想,从多角度去思考,把它吃透。
每当我学完一部分内容,我都会思考这部分到底讲了什么,老师上课强调过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必须掌握的要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看一遍学习过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勾画出每个要点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并在每个要点前面用数字编上序号。这样一来,文字里所包含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在记的时候,就直接记住这些重点内容就行了。
概括缩减记忆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也并不一定局限于按照书中的顺序和规律,只要是能帮助你记忆就可以。例如语文中的诗词,每篇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情感变化,都比较零散,就可以做个专题,例如这些诗词都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一部分都是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等等。做出这样的分类之后再去记忆,就很难混淆。 历史中还多出现变法内容和发布的条款条例,这些放在一起也很难记忆,我会按照顺序简要地概括出来,变成很通顺的一句话,例如“王安石变法”,主要是青苗法、募投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我会简化为一青二募三农四方五保,读久了就变成顺口溜,一提到王安石变法,就能想到这五个法。
三、抓住记忆的规律 如果让我短时间记住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知识,我肯定是记不住的,这种记忆就好比开垦一片荒地,又累又没什么成果。但是如果能找到记忆的规律性,我就可以沿着同一条路走,速度和效果就好多了。记忆的规律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本身的规律性;另一种是你大脑作息的规律性。 我记忆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
第八章 迎战高考!我来了!
考前的时间虽短,但不能小觑,这是你调整心态的最佳时间。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快速地把心态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之后,再开始答题。这些虽然都是小动作,可对考试有大帮助!
三、合理安排考场时间
答题速度快,固然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准确性,如果速度与准确性发生冲突,一定以准确为主,准确才是得分的第一条件,答题多都是错的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从来不迷信什么超常发挥,除非你基本功非常扎实,不然一套卷子里都是你非常熟悉、百做不错题目的概率相当小,我追求的是只要是我会做的题目,就不要错。 对于简单的题目,我尽量加快节奏,稳中求快,选择题、填空题争取“一步到位”,简单题无论哪一科都先将答案要点列在草稿纸上,厘清自己的答题思路再写。考场上碰到难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先稳定好心情,然后一步步根据已知条件去分析,凭感觉选定一种方法就动手做,尽量顺着一个思路去考虑,频繁地变换思路会让自己脑子乱,也很耽误时间,虽然考场不能轻言放弃,但是如果确实啃不动,该放手时且放手。 考试时间紧,我不能把改错的希望全都寄托于检查上,先不说有没有时间检查,即便是有时间,也只能小改小动,如果整体的大思路错了,重新做一遍更加浪费时间。所以,还不如一开始的时候,就认真审题,想清楚思路,一次就做对。 确定好思路之后,答题格式和表述方法也非常关键,我经常答案做对了,但是分数得不全,在一些小细节上失分。所以我在答问答题之前,无论考什么学科,都先把答案的要点列在草稿纸上。
三、高分作文你也行 作文曾经是让我很头疼的一部分,它在语文考试中的分值最大,却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炼。作文是个很能表达自我的部分,每个人的写作风格都不尽相同,写出深刻表达主题的同时又能够标新立异博取眼球的文章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
四、轻松获得加分技能 语文是个不容易考高分的科目,你得承认语文持续高分的同学文学功底就是好。我不会给自己定下高不可攀的目标,我的语文到一定上限再突破就是运气,所以对于语文,我的要求就是只要能够得到的分数我都得到了,那这场考试我就是赢家。
诚然,数学想要考出好成绩,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灵活的解题思路和精准的计算能力都为高分打下基础。考场如战场,不是苦练千日的兵就一定能打胜仗,要讲究点兵法,才能把平日的积累发挥到极致。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控时间。前面给大家分享过我的“答题三循环”,看似简单,但要做到需要不断地练习。因为习惯是很难更改的东西,当你融入到考场的环境中去,太容易把平日的习惯带到考场中了,前期根本就不受控。
所以,每次考完试,我不仅仅总结错题,还要总结我的时间分配是否得当。考试时间紧张,能答完题目已经不容易了,经常就把检查的步骤给省略了,结果因为小错误也失了很多分,所以不管时间多紧张,我都会留出几分钟时间快速地复查一遍。我一般会检查单位名称、计算公式、定律等是否有误,如果还有时间,我会再看一遍主观题。 数学时间紧张,尽量留出来检查的时间,但是检查也只是个查缺补漏、小修小补的过程,检查只是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但不要指望靠着检查得高分。在一开始做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万一没有时间检查要怎么办,那就要争取一次性做对。
第十一章 英语答题有规律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去记忆,但背诵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还是要靠不断地重复和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敢懈怠,每天都背一点点,不断地加强再加强,一直到高考结束。
二、听力!我再也不怕了! 从小到大,我接触的都是“哑巴英语”。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的英文大多数会有中文翻译,所以不会仔细去听,而且课上的重点永远指向高考,每天就是不停地背课文、背词组、做习题,脑子里都是固定句式、语法时态,听英语的次数五个手指头都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