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南朝文学状况
谢灵运是南朝晋宋之际的作家,东晋末年,宋初年,它比陶渊明要稍微小一点,从他儿时开始,就是南朝的开始了,南朝是东晋的延续,从留宋到陈朝灭亡,也不过几十年,但是朝代的变化频仍。宋齐梁陈四代反复不断的变化,夺权的都是军人,而作家群体的主体是士族文人及皇室宗族,士族成员日益腐朽、退化,无理想,无操守,无实际办事能力,但颇有文学才能。
而掌握政权的人,和士族不是一类人。而士族成员把主要精力用在文学创作上面。
文学创作更注重审美娱乐功能,注重表现情性的作用,更加追求形式的精美,清闲自然的风格也颇受重视。但由于创作主体的特征,此期文学总起来说内容空洞浮泛,格调不高,形式和技巧却更加成熟,在题材和体裁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一句话,形式精美,审美娱乐,表现情性,清闲自然,空洞浮泛,格调不高。
02山水诗的兴起
《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在诗里面,阐发庄老主题的少了。山水诗是继玄言诗之后出现的,但它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特别是玄学的流行有关。这个时期,崇尚老庄,追求自心,感悟自由,鄙视事功,追求闲适自由,厌弃官场,醉心山水,乃至希企隐逸,是山水题材进入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又据《世说新语》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儵然林鸟,便自有濠濮间想。’”
山水,给人带来情趣的不一定是很远的地方,林鸟鱼虫,都可以给人审美的愉悦。晋简文帝进入华林园,欣赏其中的景物,便产生了庄子所描述的自由感,可见道家的生活态度引起人们对山水的兴趣。
南渡之后,东晋士人对江南山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以诗一样的语言对此加以品评。
《世说新语·言语》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顾长康就是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他从会稽(今天绍兴)那个地方回来,别人问他山川之美,他说:“千岩竞秀……”。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科之际,尤难为怀。”
他们游览山水,读书,作诗,清谈。欣赏山水,同时提高了自己对于山水的审美能力,他们经常用诗一样的语言,对山水之美,加以品行。
山水景物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游玩的处所,而且成为审美的对象,人们以欣赏的态度赞叹其美,揭示这种美带给人的强烈感受。这种对山水景物的审美能力是当时士大夫的一种重要修养。
例如《世说新语·赏誉》载:孙兴公为庚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他的注意力都不在山水上,好山水好景物他都无动于衷,这样的人,怎么能写文章呢?
同书《品藻》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庚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就是说,鉴赏山水的水平,我比他强。
谢鲲颇以鉴赏山水的能力自负,而孙绰则嘲笑卫永(字君长)对于山水美毫无反应,认为他怎么能进行文学创作?可见,人们把山水审美能力看作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山水文学就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了。
山水文学的兴起,和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玄学引导人们去体悟宇宙本体,本质特征就是自然。本体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寻常万物之中,尤其体现在社会以外的天地山水之中。玄学启发人们从观照山水景物中去体味“自然”的力量,从而把山水景物当成自然的同义词。
哲学起源于惊异,最惊异的恐怕是迷乱现象背后的一只大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山水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的同义语。
一只无形的手创造了天地万物,安排了它们的秩序,使得这个大自然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生生不已,变化不息,冬去春来,昼夜交替,阴阳相生,生成了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
这一切背后有一种力量,从观照这些自然景物当中,你就会感怀到这种力量,所以玄学就启发人们,通过欣赏山水景物,去体悟本体的力量。
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对于山水的认识,也都是这样的。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寥廓而无为,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当时著名画家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才乐。贤圣之人,智仁之士,就可以达到体悟大道,物我合一之境界。
他认为山水之所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就在于它能够“以形媚道”,也就是作为大道的外化(感性形式)而独具魅力。大道广阔无为,运用自然力量,使得天地间,形成了高山河流,那些外在的背后,你能感受到一个无形的有着无穷创造力的大手,这就是大道。
再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昔佳,飞鸟相与还。”,通过看庐山傍晚的景色,他就感受到“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学家追求人与自然大道合一的境界,山水即是沟通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欣赏山水进入体悟大道、物我合一的境界。
《游天台山赋》结尾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浑万旬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孙、许、庚、阐等玄言诗人都有山水之作,谢鲲、殷仲文更是成为山水诗的先驱。
说到底,山水文学的出现,还有当时人们山水审美意识的提高,都和当时的玄学思想有关。
03谢灵运的生平与创作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他们家是因为西晋末年,中原发生动乱,他们南迁。他是东晋著名思想家军事家,谢玄之孙,谢玄率兵在淝水打败了符坚,使得东晋得以存在,谢玄后来就被封为康乐公。
康乐公的这个爵位,后来就传到了谢灵运。所以后来人们就称谢灵运为谢康乐。
晋末,谢康乐后来在东晋末年,做过一些官职,地位都不是很高,但他的名气大,他做过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卫军从事中郎等。因为他是当时的大士族,出身于名门,他曾经两次卷入过上层斗争,反对过刘裕、刘义隆父子。刘裕时降爵为县侯,任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记嘉太守,不理政事而肆意遨游,仅一年便称病去职,回到老家始宁。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使其整理秘阁图书,并撰《晋书》。他因此而不满,常称疾不朝,元嘉五年(428),免官归乡。像他这种人,是东晋的贵族,社会动荡,地位一落千丈,他反对过当时的朝廷,陷入过政治斗争,像这种人他应该老老实实,韬光养晦,可是谢灵运不是这样。
谢灵运回到老家以后,在乡里面是纵情游览,而且恣意横行,常率僮仆百人,造游山水,经旬不归,或伐木开路,惊动官府,甚至强索公湖,以广田宅。会稽太守孟顗奏其意存不轨,谢驰赴入都上书辩解,宋文帝不加罪而外放其为临川内史。不久,又为人所劾,流放广州,到广州不久,元嘉十年(433),以谋逆罪名被杀。
谢灵运是以主要精力写山水诗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作家。他的狂傲、骄纵的个性及其特殊的身份造成了他的悲剧。这种悲剧性格和经历又影响了他的作品,其中有愤懑、不平、忧惧和感慨,不独流连山水,怡然自乐的内容。
除了山水诗,谢灵运还有一些其它作品,如《种桑》诗,《山居赋》等。
种桑
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
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间隙。
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
山居赋
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旁,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实不殊於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杨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於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
……
其实,他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去从事文学创作,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他的诗中的这些不平,只是一个旧贵族的牢骚。
04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的特点,在写景中有不少的说理的成分,善于寓理于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理的和谐交融,也就是说,写景和说理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山水诗是从玄言诗发展而来的特点。
《登池上楼》通篇情景交融,比兴杂出,景物变化紧紧结合诗人情绪的变化: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祁祁伤豳(bin)歌,萋萋感楚吟。无闷是易经中的话,遁世无闷,就是说你隐居,就可以无闷。这首诗,情景交融,写景到抒情,最后用易经的话,来表达人生的追求。
由山水想到了人,产生了人生的感悟。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关于经营画境。对山水景物不是静观而是移步换形式的游赏,往往依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描写在寻幽探胜中含有略以的山水之妙和游赏之乐,山水异态纷至沓来,目不暇接。
在他的诗中,山水诗就像是一幅图画。他又善于以画家的敏锐感受力去捕捉和表现山水景物的审美特征,其山水景物具有远近、明暗、疏密、浓淡、虚实的种种对比关系,同时又和谐一致。不仅绘色,而且绘声,声色交织,从总体上传达出山水给予人的主观印象,写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耳中的自然,心灵中的自然。
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景物,然后看到景物,自己的感受。
他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体风格清新自然,但又讲究对偶与词藻,精于锤炼字句。其诗多有佳句。
如《入彭蠡湖口诗》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过始宁墅》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有的佳句与全诗融然一体,但有的未能化入全篇,形成“有佳句而无佳篇”之弊。
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品》)
与谢灵运同时的作者还有颜延之,当时影响很大,但成就不如陶、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