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痛经的辨证论治
我们和苏医生一起在医院食堂吃了午饭,天气太热,一出空调屋,一动就出汗,门诊室距离食堂十分钟的路程,我已满头大汗,苏医生说心静自然凉,她在太阳底下悠哉悠哉的走着,我看她一点汗也没出。
回到门诊室,苏医生继续给我们讲痛经的辨证论治:中医本来就博大精深,中医讲辨证,你把病型辨好了,对症下药,自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病症没有辨清,就算用再好的药也不会有效。
痛经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或在血。
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痛胀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
痛经是现代大多数女性的困扰,但每个女性痛经的症状表现不同,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表现,一般将痛经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肾气亏损型
主要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要点: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常用方药:调肝汤加减方,根据病人症状加减,若经量少者,可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严重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气血虚弱型
主要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要点: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常用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健脾胃。
三、气滞血瘀型
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疗要点: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常用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紧。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常用方药:温经汤加减方。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五、湿热蕴结型
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带下量多,黄稠有异味,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要点: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常用方药: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地榆、槐花、马齿苋;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
苏医生强调:你们书本上学的汤剂用在临床一般都会加减方药,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分析加减,用量多少和用哪些药比较恰当,同样的药,同样的剂量,可能用在一个身体虚弱的病人身上,她就会受不住,而用在另一个身体较好的可能刚刚好。
05 痛经可以吃的中成药
1、益母草膏(冲剂):用于经血下行不畅,下腹胀痛者。
2、艾附暖宫九:用于寒凝痛经,经净后调治。
3、乌鸡白凤丸:用于血虚及肝肾亏损者,经后调治。
4、四制香附丸:用于气滞者。
5、延胡颗粒冲剂:用于腹痛时。
6、桂校茯苓九(胶囊):用于血瘀偏寒者。
7、妇科千金片:用于湿热痛经。
06 痛经饮食注意
一般饮食:宜吃温热性食物,以利气血运行。不宜吃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阻滞气血运行,引起痛经加重。不宜吃过多酸性食物及调味品,以免敛滞血行。
1、气滞血瘀型食疗食谱
(1)桃仁粥。桃仁(去皮、尖),加清水研磨取汁,粳米,煮粥。用于淤血痛经。
(2)玫瑰膏。攻瑰花,红糖制膏。用于经前及经期小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
2、寒湿凝滞型食疗食谱
(1)茴香粥。小茴香研末,粳米,煮粥。用于寒滞痛经。
(2)荔枝生姜红糖汤。荔枝、生姜、红糖,煮汤。用于寒滞痛经,小腹冷痛。
3、气血虚弱型食疗食谱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调味煮汤。用于虚寒痛经。
(2)人参炖乌鸡。人参,乌骨鸦,调味炖汤。用于虚弱痛经,小腹隐痛。
(3)黑豆蛋酒扬。黑大豆,鸡蛋,米酒煮汤。用于虚弱痛经。
苏医生还提出:艾灸、针灸、推拿、泡脚、药浴等对痛经和月经不调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尤其是艾灸,简单又便捷,人人都可以在家自己艾灸,艾灸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有良好显著效果。
齐帆齐老师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