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一年暑假,我曾独自火车旅行进藏,大概坐了120多个小时的火车,火车上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同不同的人聊天,听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然而有一个故事我至今无法释怀,那是哑铃先生(我起的外号)跟我说他妹妹的故事。
哑铃先生跟我搭讪的第一句话是:你是大学生吧,我如果没辍学,我也上大学了。我一愣,不知如何回应,但是我感觉他似乎很有倾诉欲,于是我放下手里的书看着他,笑了笑,说:嗯,为什么辍学呢。
哑铃先生:没钱,我妹妹今年也辍学了,老师不让她去,因为会影响升学率,她成绩不好,她不肯,哭,但是没办法,老师不管,这些成绩不好的,老师都直接不让上课,来了也没人管你。
我一时气愤,问:为什么啊,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可以投诉告那个老师的。
哑铃先生:唉,你不懂,也许你们沿海是生活做2011年,我们啊,是九十年代,都这样,升学率不够,老师扣奖金的。
我本来还想同哑铃先生说些什么,但是想到了自己的初中,一时不知如何说。因为曾经我也是被放弃的那一个,而且我也接受那种放逐,甚至觉得没办法,不是读书的料。
初中的时候在农村上学,到初二,就开始分班,成绩好的一个班,不好的一个班,而差生班不用晚自习,老师基本不管,只要不捣乱不打架就行。
女孩子小学的时候可以,一到初中高中就赶不上男孩子啦,男生就是不想学,不努力,只要想学,都比女孩厉害;女孩子啊,本来理科就差,数学学不好的,语文可能还可以。从小到大,这些话就跟诅咒一样诅咒着姑娘,也绊住男生。
而说这些话的不是别人,就是家长,甚至老师。而谁也不知道这些刻板印象是怎么来的,但是就这样生生的灌输给我们。
他们觉得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是先天的,老师也没办法,同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有的人就学的会,有的人不会呢,就是你笨嘛?
他们觉得智识不够是固定的,没有办法的,甚至这个同性别都有关,女生天生不如男生聪明。
而这些老师和家长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并且丝毫不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而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在许多学校里大行其道,因材施教,那是没有的。
然而他们以为这些言论只是诅咒了女孩,却实际上也荼毒了许多男生。男生从小莫名其妙被夸聪明,并且无需努力,就有聪明的标签,这个标签就是一个诅咒,我是聪明的,我能做好这个事,我能学好是因为我聪明,不是学习方法,不是努力学习的成果,所以我不用学,如果我努力学了,就说明我不聪明,所以他们拒绝努力,拒绝学习,只做自己能做的简单的重复的东西。
但是即便如此家长还是会说:唉,他就是不学,他要是认真学,肯定可以,那么聪明。老师也是这么同家长说那些男孩的。
而女生被贴上本来不如男生的标签,笨的标签,她们取得好成绩是不断努力的结果,努力是不好的,是代表你智力不够的意思,努力学成绩好,你笨。成绩不好,没关系,本来你就是笨的,没事,女生嘛,不用那么努力。
而这一切教育的结果就是学校培养出了许许多多受教育水平不够却又自视其高的男生,优秀却又自卑的姑娘。同时也有许许多多被放弃孩子。
这就是有一个固定型思维的父母和老师的后果。他们认为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学习,但是能不能学好习,获得知识是靠你自己,是注定的。你的智力水平是恒定的,同样的东西你能接收多少就是多少,别人没办法。
而这种思维模式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在往后他没能反思过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没能从这个思维模式走出来,那么他就停止成长了,他接受了自己就这样了,他用这种思维模式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显然处理不了难题的时候就选择逃避。同时每一件事在拥有固定思维的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件事,而是一件可以评判你的标准,做到了你就是聪明的优秀的,失败了你就是蠢货笨蛋,你没有才能。生活就在我是成功的,我是失败的评价中来回纠结,而通过每一件事能学的东西,其中的乐趣是没有的,最终结果才是根本。
而《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就是破除这种诅咒的一本书。本书的核心思想即为请相信,你可以进步。人的智识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长足发展的,脑子像是身体的肌肉,通过锻炼就可以获得。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多是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觉得一切都是注定的,是命,放弃努力,遇到问题为了保全自己的自尊心开始逃避,那么你就无法获得成就,相反你通过锻炼获得成长型思维模式,那么你就可以通过有策略的努力获得成就,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丰富自己,获得成长的乐趣和力量。
我希望所有曾遭受过放弃的人,都能看到这本书,被放弃不是你的错,那些老师和家长才是错的。
本书作者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孩子们是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研究一个人的成就到底是天赋能力决定,还是其他的影响,而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使其获得了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
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一个人裹足不前,是为什么?什么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二者的区别是什么?《终身成长》书中用大量事例包括最认天赋的体育界、讲究天生领导力的商界等告诉我们,二者思维模式的区别以及带来的迥然不同的结果。
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等是固定不变的,即天赋决定一切)--产生一种让自己表现的聪明的欲望---遇到困难时(倾向于避免挑战,免得显示愚蠢或者暴露自己不足)---遇到挫折时(自我放弃或者倾向于自我保护,寻求自尊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精力放在自尊心修复上)--对于努力的看法(认为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反而带来不好的结果,比如没成功别嘲笑等)--对批评的看法(排斥,无法从中获得有用的反馈)--看到他人成功时(感到威胁)---最终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一个人停滞不前,只在自己的舒适区,无法取得自己本有潜力取得的成就。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智能等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产生学习的欲望---遇到挑战(倾向于迎接挑战,专注过程)---遇到挫折(坚持不懈,不断寻求解决办法)---对于努力的看法(觉得熟能生巧,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对于批判(可以接收到其中的信息反馈)---他人成功时(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学到新知等)--最终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一个人不断进步,取得成就。
两种思维模式的本质区别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每一件事都是评判自己的标准,做到了自己就是好样的优秀的,做不到自己就是糟糕的,才能不足的,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感觉,逃避困难挑战,只做自己擅长并能做好的事,避免学习接触新的知识和考验。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一次事件是一个让自我成长的机会,越难越有挑战,那么自己便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认为努力,有策略的努力是可以不断克服难题,提高自己知识的不二法门,专注于过程和学习,不是他人如何评判看待自己。
最后如何才能通过锻炼获得成长型思维模式,破解自身的魔咒呢?
首先接受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每个人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接受这件事并不羞耻。当然接受我们有这种思维模式,不代表我们接受它高频率出现
其次观察它。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下它会被激发。可能在你面对挑战的时候,它就跑出来说,放弃吧,你做不到的,你怎么可能做好这件事。当你遇到某些挫折的时候,它跑出来说,唉这么难,算了,刷会儿微博八卦,做点别的吧等等。
想想自己最近一次激发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在什么时候,什么事,它对你说了什么。
然后给它命名,对,给你的固定型人格的起个名字,用本和笔记下来,描述它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出现,出现都会说什么,当你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那么你就可以警惕它了。
接下来教育它。固定型思维本来就是你的一部分,当你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了解自己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格以及对你造成的影响,甚至你给了它名字,那么接下来你就需要教育它。但是不要镇压敌对或者禁止它,让它做完它的事,说完它要说的话,然后告诉他:我知道这很难,或者我可能暂时还不太擅长,但是我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来让自己更熟练,让自己跨越这个难题等等。
要知道固定型思维人格本来就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舒适安全而存在,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做,找不到方法,于是教唆你选择逃避,不面对问题来达到这个目的。
接受每个人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接受自己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格--观察它--给它一个名分--然后教育它,带着它一起转变。
我曾被放弃过,哑铃先生的妹妹也是被放弃的那一个,还有许许多多被放弃的我们,我们也许委屈,也许哭过,但似乎很少怀疑这种放弃是否是对的。
而现今当我发现这是一件错误的事,但脑子里却被种下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看着自己逃避的过的种种问题,不知道那些曾被放弃过的人是否也一样用才能,天赋来躲避一个个难题,每一次遇到挫折都自我否定,看不到成长和学习的乐趣,慢慢放弃自己的人生。
希望你们啊,都能看到这本书。
是的,请相信,你可以进步,即使你是被放弃的那一个,也许我们努力成为不了改变历史的伟人,但是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的疆界会拓宽,我们会更热爱生活,不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安慰中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