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有句名言:“杀君马者道旁儿。”
这句话评价的是汉代《风俗通义》里的一个故事,有位官员擅长养马,把马养得又肥又壮,跑起来快如闪电,路人看见了纷纷称赞不已,说这马太厉害了、太棒了,还能再快点吗?
这位官员听见了,很是得意,于是更加使劲策马不断狂奔,结果活活把马累死了。
蔡元培说路旁这些人的吹捧把马杀死了,捧杀是元凶。
捧杀是用过度的夸奖和吹捧让被捧者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飘飘然,从而丧失对自己和环境的客观认知,最终酿成严重后果。
电视剧《知否》里小秦氏为了养废顾廷烨,让自己的儿子袭爵,就二十年如一日地用这招。
她对顾廷烨百依百顺、处处维护,每当顾廷烨犯了错,顾父教育他时,她都跑出来为他开脱,夸赞他的优点。
还经常塞给他钱,让他去外面可劲花。
看起来真是一副慈母心肠。
实则不然,宠子如杀子,长年累月的宠溺养成了顾廷烨横冲直撞、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的性格。
这种性格害得他臭名远扬,麻烦不断,与家人关系紧张。
最后落入小秦氏的陷阱,背上不孝的骂名,被族人扫地出门,流落江湖。
要不是后来明兰的提点和帮助,他可能就真的成了一事无成的浪荡公子。
01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也不鲜见。
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曾经非常器重一位技术天才,他叫李一男。
他15岁就读大学了,23岁入职华为,仅2周后就升任主任工程师,6个月后升任中央研发部副总,2年后升任华为总工程师,4年后升任华为副总裁。
简直是坐着火箭往上升。
怎么升得这么快呢?
他是真有本事。
当时任正非压上了全部身家研发交换机,李一男带领团队在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中大获成功,一举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
之后他又坚持研发通信技术GSM,后来GSM果然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第一个黄金十年的核心,华为也就此奠定了在通信移动领域的霸主地位。
李一男的技术贡献让华为营收从每年的4.1亿增长到200亿,狂涨50倍,打开了海外市场,也自此拉开了华为盛世的大幕。
所以,有人说“一个李一男,半部华为通信史。”
确实如此。
任正非爱惜人才,欣赏他的才华,所以不断给他升职。
把他当接班人培养,对他非常偏爱,大家都称他为华为“太子”。
但随着职位的不断攀升,他的缺点也不断放大。
他情商低,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摩擦不断。
见此,任正非就想把他放到基层去磨炼磨炼,去去身上的傲气,学学为人处事。
这样的话,技术厉害,管理也懂,那就是个全面型的领导人才了。
但李一男不这样想,他认为这是大材小用,是故意打压自己。
所以,要求离职创业,任正非再三劝说,他执意要走。
无奈,任正非只得忍痛割爱,但还是非常大度地支持他,让他做华为网络产品的分销商,只要不研发与华为类似的产品,不做华为的竞争对手即可。
李一男答应了,在北京成立了港湾网络,凭借着在华为闯下的名气和经验,发展势头不错。
但后来,李一男的胃口越来越大,不满足于做华为的分销商,开始推出和华为直接竞争的产品,挖华为的人才,抢华为的客户,更是和华为的老对手西门子接触,想抱他们的大腿。
这下,任正非怒了,内部矛盾变成了敌我矛盾,任正非发起了排山倒海的反击行动,成立了“打港办”专门围剿李一男。
李一男落败,公司被华为收购。
此后,李一男不断跳槽、离职、再跳槽、再离职……
还因为在股票市场搞“内幕交易”而入狱两年。
从天才少年到华为太子再到犯罪分子,从巅峰到谷底,看起来难以置信。
但实际上有迹可循,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家人老师的夸奖中长大。
在华为,又被任正非保护着、夸奖、提拔着,一路向上。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性格。
这不就是捧杀吗?
虽然任正非的出发点是好的,没有恶意。
事后,任正非也反思过,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能他也意识到了人才的使用要讲方式方法,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要遵循人性规律。
02
同为少年天才的张居正就比李一男要幸运得多。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主导了“一条鞭法”改革,让明朝一扫多年颓势,焕发了新的生机。
有人说他的改革相当于给明朝续命五十年。
他和李一男一样,也是个天才少年。
12岁就考中了秀才。
当时的荆州知府李士翔非常赏识他,鼓励他立大志,以后尽忠报国。
13岁参加乡试考举人,他的答卷非常优秀。
当时的湖北巡抚顾璘看后赞不绝口,马上召见了他。
一番交谈过后,更是“许以国士,呼为小友。”
殷殷叮嘱他树立远大的志向,做伊尹、颜渊那样有大才大德的人,还放下长辈和官员的架子,和他成了忘年交。
巡抚大人非常爱才,后来还把自己的犀腰带解下来送给了张居正。
在那个时代,等级分明,人按社会身份和地位,吃穿住行都有一套规矩,不能随便僭越。
皇上用金腰带,一品大员用玉腰带,二品大员用犀腰带。
顾巡抚把二品大员的配置送给他,意思是他当得起、配得上,是一种勉励。
张居正高高兴兴回家去了,心想考试肯定过关了。
但是,他落榜了!
怎么可能?
张居正很生气,答卷没问题呀,巡抚大人很喜欢他呀,没理由呀。
顾璘故意这么干的,他对主考官说让张居正落榜。
主考官也很不解,问为什么。
顾璘说张居正“此子,将相才也”,但玉不琢,不成器。
顾璘人生阅历丰富,宦海沉浮多年,见过太多少年得志,身负大才的人,沉醉于褒扬、奉承的溢美之辞之中,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心浮气躁,最终一事无成,成为“仲永”式的人物。
所以,他要让一直顺风顺水的张居正吃点苦头,受点挫折,磨练心性。
果然,张居正虽然很生气,但没考中就是没考中。
接着来。
所以,沉下心来,更加发奋苦读,3年后,中举人,再过7年,中进士,正式步入官场,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后来张居正对朋友说,他非常感激顾璘让他落榜,那次落榜犹如当头棒喝,让他从鲜花掌声中清醒过来,戒骄戒躁,一心向学。
顾璘是张居正的贵人。
03
张居正运气好,在关键时刻遇到了顾璘这样用心良苦的长者,让他坚定了目标,磨炼了心性,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如果没有顾璘的及时矫正和鞭策,张居正也许就成了明代的“李一男”,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了自我。
但喜欢被吹捧、喜欢自以为是人性之一,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
那怎么克服呢?怎么不落入捧杀的陷阱呢?
中国春秋时期的谋略家鬼谷子给出了破解之法:“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即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意思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看明白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做一个明智之人。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