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典型的“严母”,我母亲一直跟我说,对人对事要常思“己过”,多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把“体面”和“尊严”留给别人,才能获得好人缘。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生而为人只有“时时自省”才能有所升华,有所进步。
比如,等到走向社会,你秉持着“与人为善,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但是总有人把你的“良善”当成“软柿子”去拆台。
我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喜欢我。更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我不快乐,很不快乐。
但是,偏偏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人,偏偏我是一个叛逆的人。到如今我猛然回头发现,留在我身边至真至纯的师长、至交和爱人,没有一个是靠着我掩饰本性曲意逢迎“取悦”过来的。反倒是有被我“性格棱角分明”吸引过来的爱人,不打不相识冤家吵架吵成的朋友,臭味相投臭成的至交,还有稀里糊涂地粘成的闺蜜。甚至当年那位拽着我改论文改得我眼泪哗啦啦流的导师,后来天天逼着我改文案改材料气得我直接挂了电话的上司,现在都成了心怀满满感恩的忘年交。
那天看到微博的热点搜索是美国影坛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名言:对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性,不是因为我变得骄傲,只是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在一些让我感到不愉快或是伤害我的事情上。对于愤世嫉俗、过度批判与任何形式的要求,我没有耐性。我不愿去取悦不喜欢我的人,或去爱不爱我的人,或对那些不想对我微笑的人去微笑。
我想,正是因为双方不需要刻意地“取悦”,没有委屈自我去曲意逢迎,没有阉割自我去削足适履,所以不会有匮乏,不会有缺失。相互交流之时彼此会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满足的自我,一个真正的自我。
然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缘分,本来就是最讲究“吸引力”的东西。在《东京爱情故事》里就有那么一句经典: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与你在一起时我是谁。
过去30多年我都是以取悦别人为主,从来年开始,我要做一个取悦自己的人,保持自我,用真正的自我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