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发生了好几起遛狗导致的打架伤人事件,接连几次上微博热搜,甚至还上了央视新闻。
家丑闹得举国皆知,相关部门扛不住的呀,于是赶紧颁布了相关政策,这下好了,舆论沸腾,闹到国外去了。
热热闹闹经历了一周,这个热点依然没有活过7天,而且越到后面,越像是一出闹剧。不过,这件事依然非常值得讨论,可讨论的点太多了。
从传播学角度,可讨论的问题有:议程是如何被设置的?在自媒体环境下,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一个热点从产生至消亡,分别经历了哪些阶段?等等。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可讨论的是:如何预估政策的社会反响?制定政策时如何衡量不同群体的利益,如何预判不同群体的观点/心理接受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舆论管控?如何定位动物保护组织?等等。
从政治学角度,可讨论的是:不同观点不同派别是如何产生的?各群体中人们的力量如何被组织?如何平衡自由财产与享有公共空间的权力?等等。
从动物伦理学,可讨论的是:为什么同样是动物,我们要保护猫狗,而不保护鸡鸭猪?等等。
这些问题很多很复杂是吗?但在我的几个微信宠物群里,在微博的热点话题中,几乎全都呈现了,甚至还不止这些。
这一话题在舆论上这么热闹,大概是因为不同的人群对此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立场,这在国内某些话题几乎不可说的情况下,是非常少见的。某种程度上,其实也体现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欲望是长期被压抑的。
对于养狗爱狗的人而言,狗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情感寄托,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但对于不养狗讨厌狗的人而言,狗的存在侵占了他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是个潜在的威胁。这是整个话题中的主要矛盾,也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政治议题。
然而可惜的是,无论是在微信群,还是在微博上、知乎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一地鸡毛,几乎没见到有逻辑的理性表达,大多都是口水仗。
怎么说呢,反正就挺悲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