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回冬天来临,就听大人念叨天短了,等到冬天终于过去,大人又念叨天长了该怎样怎样。
从地理书上学春分秋分昼夜等长的知识时,对于节气微微有了些感觉。
再稍大一点,在北方冬天漫长的黑夜里,就特别盼着春分了。春分一过,白天比黑天长了,而且,一天比一天长。长长的白日里,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啊。
对春分的喜欢和盼,延续了很多年。
今年的春分是3月20日,农历2月23日。每年的春分时间都差不多,公历在3月20-21日期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0°,直射赤道。《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寥寥数言,可见先民的聪明智慧,更可见先民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到了春分,春天已经走了一半的路。
这时候的中原地域,蝶舞蜂飞,野菜恣长,油菜花黄,赏春人倾城出动,看花,踏青,放纸鸢。而我所在的城市,在祖国的东北方,冬天长,春夏秋三季短,这时节,天是越来越暖和了,但最先感知春意的小草,绝大部分仍是枯黄,还需些时日才能普遍泛青。这里还是早春的光景呢。晴和的早春,蓝天下也有风筝的倩影,小区绿地边,呆了一整冬的小幼儿被家长带出来,小狗撒欢儿样地跑跳,蹒跚学步的娃娃攒了一身的力气,大人都有点拽不住了。最有意思的是坐在婴儿车里的小不点儿,也伸着小小的胳膊,吱吱叫着,往外面够呢。倒春寒虽在,但春天毕竟来了啊。
春分分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元鸟即玄鸟,说的是燕子。春分过后,去年到南方越冬的候鸟燕子回来了。而且,春分之后若下雨,打雷闪电都是常事了。北方春来晚,打雷闪电差不多入夏才见。燕子回来的早些,这时却也见不到。单位院子里还是麻雀、喜鹊这些留鸟的天下。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依稀还记得小时常哼的曲调,有个稚嫩的小声音在记忆里无声地盘旋。姥姥家的屋檐下有好几个燕子的窝,黑色的小精灵嗖的一下就从空中钻进了窝里,似乎还有小小的鸟头从窝里探出。姥姥早就告诉过我们,燕子是益鸟,燕子的窝不能掏,燕子的生活也不能打扰。三十年过去,姥姥早已离开,燕子的窝还在么?
“24番花信风”里,春分三候的花信风分别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海棠明艳,梨花干净,木兰优雅,这时候,东北人有点羡慕别处的人,中原、江南等暖和的地方,这些春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正宜游春观赏。
古代农耕社会,农事大于天。《礼记》有“祭日于坛”的记录,孔颖达疏为“谓春分也”。清人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北京有日坛公园,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日的场所。明代皇帝祭日,有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等程序。清代皇帝的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议程。清代,春分前后,世家贵族还致祭宗祠。时代发展,今时毕竟不同往昔。只好临风怀想古人春分日的庄重与热闹。
“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朱淑真《春日杂书十首(其七)》)才女朱淑真写过许多咏春的诗,但调子基本都有些悲苦,婚姻的不如意影响了她的整个人生,对于古代女子而言,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朱女士在大好春光里虽然没情没绪的,但这句诗仍然传递出别人在这个春日里的兴致盎然,春风吹起,可以去踏青了,可以挑菜啊。
古人这日也放风筝,还有竖蛋的游戏娱乐,我以为最令人羡慕的是簪花,春分日的簪花是个无差别的活动,想想啊,无论男女老少,身份地位,生活层次,这一天,人人都采了各色鲜花,簪在发上,年轻人鸦头鲜花固然妙不可言,年长者,鹤发缕缕配一小束鲜花,生命瞬时倒流。今时再难见以鲜花做头饰的风景,殊是可惜!
比起古时的春分,现在的热闹劲虽少了,但人们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却明显认真了。合着节气养生,老年人讲究,中年人有兴趣,年轻人也有了意识。春分时,万物萌发,宜生阳气,饮食忌寒凉。同时,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阶段,也忌特别热性肥腻的食物。总之,要保持寒热平衡。春天风大,爱美的人也不要过早地丢下冬衣,还要捂一捂方好。天气转暖,我们东北的老人家也可以出门多做户外活动了。晴好的下午,家里别忘了开窗通风。春天肝火旺,注意早睡早起,调控情绪,保持平静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天。
古人对春分的郑重和讲究里,既潜藏着古人的智慧,更隐喻着古人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古人强调惜春,珍惜光阴,推重勤奋努力的生活态度,推崇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这个,我们应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