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一峰,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很可能听说过他;如果你是一句前端工程师,非常可能曾经阅读过他在网上写的教程。
他的博客中的教程总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而又简洁,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真的是很好的教材。除了编程的教程之外,阮老师的博客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尤其是有关科技方面的思考很值得一读。
而这本《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正是他对科技变革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一些思考,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现实篇、职业篇、方法篇、案例篇、未来篇;其中的“现实篇”和“未来篇”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下面我想着重来讨论这两部分中提到的观点。
现实篇
在“现实篇”中几篇文章其实讨论的并不是现实,而更像是作者以为的“即将到来的现实”:白领的岗位会消亡,大部分人可能会变成无用的人,阶级固化、穷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变成富人,也许读大学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因为知识更新太快,你大学里学的知识很可能毕业后就已经不适用了。
以上内容我大部分都是认同的,但我对阶级固化可能没有那么悲观,我更相信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会让每个人在知识面前变得更为平等,而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社会阶级将更多的会由知识来决定,而不是固化的家族财富。
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会更多地持“不确定”的态度,比如尽管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未来之路》一书的不少预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但它关于VR的预测却有些过于乐观。
总而言之,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估计要不了20年,科学就能把它造出来,而且让它很便宜,像今天的电子游戏机一样,在街上出售;穿上它就能前往另一个世界,假如软件丰富,想上哪儿就能上哪儿。----选自《未来之路》
阮老师在书中写到“VR技术在2016年成了现实”,但据我所知,其实现实离当初比尔盖茨的想象还挺远的,尽管这几年VR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但现在的技术离实际应用还挺远,VR游戏的体验也还远达不到“想去哪儿就能上哪儿”。
在《那些无用的人》一文中,阮老师引用了很多《人类简史》中的论断,认为人工智能会代替人,从而让大部分人成为无用的人,甚至认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的技术革命。
但我觉得无论是对VR的预测还是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都应该参考一下“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的命运。在过去多年中看起来它都是基本成立的,但元器件的大小并不是没有极限的,CPU 的运行速度不可能一直翻倍下去,总是会到达某个瓶颈。同样的道理,科技发展也不是线性或者指数级的,也同样可能会遇到瓶颈从而一直不能前进的时候。
人工智能好像这几年才流行起来,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它的瓶颈。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只能处理 “有大量可标记数据来训练” 的 ”概率问题”。
如果可训练的数据较少,人工智能基本上派不上用场;如果是“非概率问题”,是需要严密逻辑来推理的问题,人工智能也无能为力。
有不少人提到通过AI来编程,但我并不看好,我认为AI不可能写出有实用价值的代码,因为代码讲究的是严密的逻辑,而人工智能靠的是“概率推理”,它不可能为人类模糊的开发需求写出逻辑严密的代码来。
未来篇
在未来篇中,作者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力,把基因编辑、长生不老、换头术和 “不如鞋子(人工智能)聪明的人类” 这些科幻电影中的事物都提上了日程,感觉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
我觉得这些确实可能挑战人类社会现有的模式,但我更为担心的却是《技术的边界》一文中提到的观点:
问题是,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难懂,大多数人已经不能够理解技术了。
多少人能说清,手机通信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对着空气发送信号,就能被几千公里以外的另一个人实时收到,而不会发错对象?或者,为什么扫描枪扫一下手机二维码,你的资金就转到了商家的账上?
2018年初,发现全世界使用最广的因特尔CPU的底层有一个漏洞存在了10年;全世界都在用的CPU,但真正懂的人并不多,而且真正懂并且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人就更少了。计算机的世界异常复杂,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计算机化,使用的系统会越来越复杂,正如书中所说的:
现在的情况是:没人能够理解全部技术,每个人只懂自己的那一小块。根本无法预测和判断,某个领域的技术发展会引起整个系统怎样的变化。
当技术的大厦越来越高时,系统的某个小BUG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当基因可以被编辑,生物芯片成为系统的一部分时,系统崩溃的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