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卓越1班的学术研究终于在荣平老师的操持之下启动了。刘祥老师作为首场嘉宾领衔出场。刘老师坐在自己的书房的写字台前,给人的感觉是好自在,随着刘老师的自在,自己的心情也一下就静下来了。40分钟,不是常态意义上的讲座,是刘老师充分知悉这群人的学习背景和学习状态之下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启示、点拨。
因为被切中要害,所以很受益。
是的,这里的大多数是非常热爱学习的人,是一群能够坚持不懈地保持学习状态的人,是一群基本分不清楚“教育叙事与生命叙事”、“读后感与书评”的关键区别在哪里的人,是一群只顾每天写啊写,不问为什么要写的人,是一群缺乏专业反思的人。
经刘老师这40分钟的发自肺腑的希望大家实现专业成长的教诲,我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对刘老师一开始便一语中的的一句话认真思考一番。
【新教育教师写作存在一定误区】
对走进新教育学习系统之前没有专业写作经历的老师们来说,首先是写起来,坚持着下去。写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有刘祥老师这样的专业指导,否则,写上一辈子也是原地转圈圈。要清晰自己为什么写,而不是为写而写。
我为什么而写呢?
一、一开始的认识是通过写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足迹留痕,这就已经与一起行走了几十年的同代教书人有了区别了;
二、后来又定位在为传播新教育理念做一粒火种而写。因为接触到新教育之后,非常认同新教育理念和三专成长模式,所以甘愿做自愿者传播新教育理念。用文字传播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三、再后来考虑到做火种就要让现在在岗的校长、老师们看到火种的生命状态而写。所以写自己当下的学习情况也成了用文字表达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四、接触更多刘祥老师的书籍之后,又确定了一个写的目标,写出来的东西要能引发别人的思考。这个目标的实现当下的我没有信心,感觉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如何做?需要先通过大量阅读积淀自己的厚度,用厚度支撑起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这两点具备了,才可能写出对读者有启发和指导的文章。做到这一点现在还不行,而且感觉好像离目标很遥远,只能是一直在路上。
书评和读后感的区别,刘老师轻轻松松地让我明白了。决定本月作业按着刘老师说的,练习写个《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的书评。
很有收获的首场“寻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