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长安的小说,总是看了让人那么着迷,平淡的语言中夹杂着特别犀利的语言,让我不禁思考起来,真的是这样么?嗯,真的是这样呢!
下面的小说中的一些我认为写的特别巧妙又恰当的话。
“陈桉,我一直不敢说我想考学年第一。我要装作我不在乎名次,别人为了讨好我,说‘那个沈屾没有你漂亮,又怪癖,只知道埋头死学’的时候,我也只能尴尬地笑笑说大家各有所长。你记不记得我说过的自己为什么喜欢《灌篮高手》?因为他们敢说‘我要打败你’,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有人笑话他们。”
“我觉得,那才是青春。”
她还想不出一个结果。鸡头的得意与悠闲中总是有种格局境界太小导致的意难平,而卑微的凤尾依附于群体来给自己表明身份,是不是更可悲?许多人一辈子都在这样的选择中徘徊,她们既学不会放手一搏力争凤头,也学不会知足常乐甘当鸡头。
仗着聪明和天分说自己懒得努力的人都是白痴。
因为努力和勤奋本身就是一种聪明,一种名叫坚持不懈的宝贵天分。
“那你为什么不理我?”
你为什么不理我。这是只有小孩子才能问出来的话,不在乎自尊,不在乎姿态高低。随着他们越长越大,所有人都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在别人疏远前先一步动身,在别人冷淡时加倍地漠然在得不到的时候大声说,我根本就不想要啊。
转念一想却觉得奇怪。用功并不是什么贬义词,确切地说,这从来就应该是一种褒奖,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夸奖勤奋努力,就等于变相说这个孩子笨、没有潜力呢?
其实说白了,还是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才会在形式上装模作样,模仿聪明孩子的调皮和懒散,好像这样就证明自己不是死读书了。
这个可怜的年纪,总是要在证明给别人看了之后才敢小心翼翼地肯定自己。
我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真正的朋友。妈妈说,想要找到真正的朋友和恋人都是很难的。当然,她并不是对我说的,我只是偷听她跟外婆的电话。她说, 她和很多人都一样,等了一辈子都没有等到年轻时候设想的那个理想的朋友和爱人,但是年轻时候她不信,她有很多时间,也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所以会一直等下 去,直到现在终于认命了,知道自己一点都不特别,也等不到那个人。”
养儿防老。可是衰老是谁也阻止不了的,至于成群儿女能出多少时间金钱来力挽时间的狂澜——这是所有父母都满怀期望,却根本不可能笃定的一件事。
“可是现在我觉得她很可怜。自己养大的儿女,最后却要用这种方式才能让他们消停地听话。看样子是家长的威严,可是实际上却那么无力。付出最多的父母,却最悲哀。子女欠父母,又被自己的子女所亏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这样转圈欠账,生生不息。”
不到15岁的林杨第一次在自己的胸口触摸到那么多翻腾的情绪,掺杂在一起,绞成一团麻,时间紧迫,他没有时间细细解开这番纠结,只能分辨出里面最鲜艳的那一根线。
鲜红色的,愤怒。
就像一滴水,在陽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晕眩了余周周奔跑的步伐。
然后刹那被蒸发,连影子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