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果有人就在罗马出生呢?
今年网络上的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的一段专访视频里,该考生客观地提到了一点。
--成为状元的他,主要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当中。
他的父母都是外交官,父母从小的引导下,有持续良好的教育资源不断的投入。
因此,成为状元,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三岁定八十”,在一线城市精英阶层里面,
父母给这些小孩从小注入了最适合城市生存的价值观,
他们的视野从小就嵌合在大城市的陌生人合作的机制当中。
他们“生在罗马”--本身就是这座大型城市里面的一个节点,
而不在一个还在罗马城外风餐露宿的赶路人。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也许不是要告知寒门子弟放弃努力与希望。
而是,提醒所有人,在这个人比特逐渐稀释的年代,
通过单纯改变自己而获得向上跃迁的大门变得越来越狭窄。
在未来,一个人除了努力改变之外,还要看到自己所身处的背景与社会网络。
看不见的手,调动着所有的在这个大规模协作社会的中个人食物链高低。
在家乡努力,不如一早将孩子注入大城市的协作当中。
高考选择学校的逻辑,第一选城市,再者选学院圈子,最后才选择专业。
焦点,理应在于城市背后的网络资源,而不是自身的力量,
个人力量理应从属于城市的关系与网络资源的一部分,
学会调用它,积累它,与其在家“闭门造车”,不如一早先到“罗马”,
落地生根,成为它的一部分。
回想在人生当中,那种近乎无脑努力的“寒窗生活”,
我相信同辈人,没有多少人在上大学前就去了解过,
学校身处的城市地位?专业为何而存在?
在这个社会网络系统当中处于哪个位置?
学校的标签效用在哪个圈子适用?毕业后的工作都有哪些?
至少,在国内的教育当中,只讲分数排名,
却没有教育任何人思考应该将自己“落子”在棋盘的哪个方位。
如何为自己未来人生的贴合适自己的标签,
加入正确的圈子,掌握重要的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
不得不说,这种悲剧,源于上一辈人的平均思想,稳定保守,路径依赖。
人是有思维惯性的,这些想法不应继承,不能再出现下一代身上。
如果你在出生在罗马,你比城外人,优势大多了。
如果你在来罗马的路上,你越早来,越有优势。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副中心实验,还没有一例成功的。
比如,美国的湾区,日本的东京与京都,最后反而让一线城市更加人流聚集。
同理,可以类比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它们的出现也许平滑了未来的人品分布曲线。
却无法动摇早己经内生在城市之中,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络,
人可以流动,却无法离开己经根深蒂固的社会网络,离开的始终要回来。
毕竟,在大规模陌生人合作网络下的社会网络中,才有所谓的“智识公平”。
在这里,知识与创见,有更好的定价。
在这里,努力与方向,才有杠杆效应。
在这里,需求与供给,才有强相关联。
平均己经终结,一线城市始终享有更大的溢价。
个体只有联结在这里,才能拥有更好的享受资源与调动资源的能力。
如果,你并不出生在“罗马”,那么至少往前走几步,并少努力让下一代走进这里。
如果,你生在“罗马”,依然无法破局,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
那么不妨好好培养下一代,让他来打破这个困局。
成功背后是运气,但也请至少走到运气风流大概率掠过的山峰。
在那里,才有更高概率遇见正面黑天鹅,
而不是成为平均数据的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