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情绪与压力(之八)

追寻奖励

综述:手机导致的事故

手机控频频出事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父母玩手机对小孩疏于照顾,致使小孩意外身亡的;有开车打手机出车祸的;走路玩手机导致摔伤的......

2017年1月3日,咸阳,海泉湾温泉世界,母亲背对着浅水池看手机,一名四岁男童在戏水池内溺亡。

2015年,郑州,2岁孩童玩耍时被一辆刚从车位里开出的白色SUV碾压,孩子当场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目击者称:孩子出事前母亲正在玩手机,一瞬间,孩子跑到了车右前轮位置。

2016年3月28日,北京,站在路边的陈先生遇到了边开车边看手机的司机高某,高某驾车将陈先生撞伤致死,并导致其他两辆车在事故中发生损坏。高某被控交通肇事罪在石景山法院受审,法院当庭一审判处高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

2017年3月3日,北京,一名四十多岁的女子从地铁雍和宫站B口进站,边下楼梯边看手机,突然看到东四十条方向列车进站,女子着急赶车,不小心踩空,摔在地上不能动弹。

2016年8月,上海,一名26岁男子,疑似在花坛边玩手机,无意中头卡进了花坛的栏杆里,不幸死亡。

......

玩手机除了会引发各种事故,还消耗掉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同时对视力、颈椎、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近些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和手游的渗透率不断提高(2017年第二季度,微信月活跃客户数达到9.63亿),很多人被腾讯所俘获,成了低头族。

低头族

为什么我们会无法控制地成了低头族?除了打电话,手机给我们带来的究竟还有什么?我们还有救吗?我们可以怎么做?

1953年,加拿大麦吉的两位年轻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和彼得.米尔纳(Peter Milner)发现了一只令人困惑的小白鼠。他们将一个电极植入到小白鼠的脑袋里,通过它来刺激小白鼠大脑的某个区域。以往的科研发现,这个区域能够让小白鼠产生恐惧的反应,小白鼠很讨厌这样的电击,它们会尽力去避免。但奥尔兹和米尔纳的小白鼠恰恰相反,它不停地回到笼子的角落里,那个它曾经受电击的地方,想再次被电击(《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印刷工业出版社,P115)。

他们无法理解小白鼠的这个行为,进行了相反的测试:每当小白鼠移动远离那个角落时,他们就对小白鼠进行电击。小白鼠很快明白了,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它就跑到笼子的另外一个角落。他们很快发现,只要他们用电击来“奖励”小白鼠,它就会向某个方向移动,就像一个被他们所操纵的木偶。

是其他研究人员出错了吗?还是他们的小白鼠是个怪胎?

后来他们发现,由于植入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把电极插在了错误的位置上。这使他们无意中发现了大脑中一个受刺激会产生强烈快感的区域,他们将这一区域成为“快感中心”。

发现“快感中心”后,他们便开始测试刺激这块区域会带来多大的快感?他们把禁食24小时的小白鼠放在一根短管的中间,管道两头都有食物。通常情况下,小白鼠会跑到管道的一头开始吃东西,但如果小白鼠之前受到了电击,它便会待在原地,一动不动。和一份食物比较起来,它更愿意等待可能出现的另一次电击。

如果有可能,小白鼠是否会自己寻求电击?他们放置了一根杠杆,当杠杆被按压时,小白鼠就会被电击。小白鼠一旦发现了杠杆的作用,就会每5秒电击自己一下。获得刺激的小白鼠毫不满足,会一直不停的按压杠杆,直到力竭而亡。

如果小白鼠发现自我折磨能够刺激大脑,那么它们就能忍受这种折磨。奥尔兹把杠杆放在一张电网的两端,这样小白鼠每次按压一次杠杆,要跑到另外一端去接受电击,实验发现小白鼠很乐意在电网上跑来跑去,直到它们烧焦的爪子无法继续跑为止。

两位科学家确信,只有一件事能产生这样的行为,那就是极乐的感觉。

科学家很快发现,这个实验对人类有相同的结果。美国杜兰大学的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病人大脑中的这个“快感中心”植入电极,并交给他们一个控制盒。病人的表现和小白鼠如出一辙,他们平均每分钟会电击自己40次,就算在感觉很饿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停下电击去吃东西。在切断电极的时候,有的病人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有人继续按了200多下按钮。

与小白鼠不同的是,人可以对自我刺激的感觉进行描述。有位病人这样说,那“令人非常沮丧”,虽然他“经常性地,有时近乎疯狂地按按钮”,但他一直没能得到满足感。自我刺激让他觉得焦虑不安,而不是幸福快乐。他看起来像是身患强迫症的人,而不是体验快乐的人。

实验似乎更像是这样:小白鼠选择刺激自己,是因为大脑告诉它们,只要再按一次杠杆,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奥尔兹和米尔纳发现的不是快感中心,而是被称为“奖励系统”的东西。奖励系统是大脑最原始的动力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是潜意识的追寻奖励的功能。这个系统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和消耗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小白鼠不断的为寻求刺激而跑向不同的角落,也是为什么小白鼠宁愿放弃食物或烧焦爪子也要去接受刺激,也是病人选择不断的按按钮电击自己,也是我们变成低头族的原因。每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每次刺激都会让大脑要去寻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却不能带来满足感。

奖励系统是怎么驱使我们行动的呢?

当大脑发现可以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会释放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多巴胺

专栏2-3: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乙胺基)苯-1,2-二酚,简称“DA”。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属于神经递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因为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所产生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让我们觉得警醒、清醒、着迷。大脑找到的是即将得到快乐的感觉,并且愿意为这个“快乐”而付出努力。

2001年,斯坦福的布莱恩.克努森(Brain Knutson)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他在实验中扫描被试者的大脑,让被试者看到屏幕上的某个符号时就期待自己能赢钱。想要赢钱的话,他们需要按一个按钮,以便获得奖励。只要这个符号一出现,大脑中释放多巴胺的“奖励系统”就会发生反应,被试者摁下按钮,得到了他的奖励。但当被试者真的赢了钱时,大脑中的这个区域反而安静了下来,大脑中的另一个区域产生了赢钱的快感。这证明了,多巴胺感受到的是期待,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印刷工业出版社,P120)。

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无意中激活了我们的奖励系统,我们认为自己可能会收到一个让我们惊喜、快乐、微笑的新消息,我们就不停的打开手机,点开看一下微信的新信息,刷新一下朋友圈,就像得了强迫症一样不断的低头使用自己的手机。

而游戏的设计者是有意识的控制着人的奖励系统,让玩家上钩,“升级”、“过关”和“战胜对手”随时可能出现,游戏就这样激发了人的兴趣,这也是人很难戒掉游戏的原因。研究显示,电子游戏的刺激和使用苯丙胺(一种中枢兴奋药及抗抑郁症药)时产生的多巴胺一样多。

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游戏着迷,但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够坚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游戏和毒品一样令人上瘾。2014年4月29日,36岁男子许某来到徐州市区某网吧打游戏,连续玩网游19个小时,猝死在座位上。这和实验室中力竭而亡的小白鼠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可以尝试将“无聊”的事情“多巴胺化”,甚至可以用奖励承诺来克服不良嗜好,如在戒酒和戒毒中最有效的干预疗法“鱼缸法”,通过药物检测的病人有机会从鱼缸中抽出一张写着金额的纸条,一半的纸上从1美元到20美元不等,另一半的纸上写着“继续努力”,只有一张纸上是100美元。在一项调研中显示:83%可能拿到“鱼缸奖励”的病人坚持了整整12周的治疗,而没有“鱼缸奖励”的病人只有20%坚持了下来(《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印刷工业出版社,P130)。

当你理解了所谓的“奖励”到底给自己什么感觉时,你就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也就知道应该怎么真正的“奖励”自己了。

奥尔兹和米尔纳将奖励系统错误的定义为“快感中心”,正是犯了我们都会犯的错误,即误认为我们想要做的事一定是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通过观察自己的关注点,观察自己最常关注的东西,觉察自己一直想满足的欲望和愿意去做的工作,甚至是折磨自己的东西,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奖励的承诺很有力量,它让我们继续追求那些不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会让我们消费那些不会带来满足感,甚至会带来更多痛苦的东西,即使你经历的和原本承诺的并不相符,它也不会释放“停下来”的信号。但是当人们注意到奖励的承诺只不过是假象时,“魔咒”就解除了。如果你能让你的大脑一边期待着奖励,一边真切的感受到现实的状况,感受到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不是你期待的东西,那么它就会逐渐的调整它的期望值。

例如:觉察到购物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就会选择不带钱去购物中心,对于想购买的东西选择第二天再来;放慢了吃东西的速度,胖子就会发现食物看起来、闻上去要比吃起来好得多,从而减少摄取量,同时减少了焦虑感;对比看电视、刷微信和陪伴孩子等这些日常事物哪一个更重要之后,你就会选择对你的未来产生更大影响的事项。

凯利在《自控力》中说:有了奖励的承诺,我们就可能屈服于诱惑;没有奖励的承诺,我们就会失去动力。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要区分那些让我们生活有意义的真正奖励,和那些让我们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

区分这两种奖励,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如果能记住那只不停按杠杆最后力竭而亡的小白鼠,那么当我们在受到诱惑的时候就可能有更清晰的选择。

如果在玩儿游戏和刷微信时无法意识到你是在屈服于诱惑,那么在之后或者每天找个时间想一想这些体验给自己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想一想那只被电焦了爪子的小白鼠,你就会逐渐降低下一次被类似的诱惑所吸引的可能。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已出版)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1.1 认识自己的潜力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一)

1.2阻碍潜力发挥的因素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二)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三)

1.3自我效能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四)

1.4自行负责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五)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六)

1.5单元小结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七)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2.1大脑的结构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一)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二)

2.2意识和潜意识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三)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四)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五)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六)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七)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35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9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2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79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22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8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1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5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2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0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2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43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