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破除攻击性的法宝——容器法。
所谓容器法,当孩子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作为家长或者老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温柔的容器,让孩子在“容器”里安全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具体怎么做呢?
当孩子在发脾气或者胡闹的时候,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温柔的容器,将孩子抱在我们的怀抱里,安抚他。这个时候可能孩子会挣扎哭闹,我们依然内心要稳定、平和的安抚他,轻言细语告诉他,你可以在爸爸/妈妈这里休息,可以哭,可以发脾气,爸爸/妈妈爱你,用一些简短和温和的话语来支持孩子,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去觉察孩子的身体,他为什么刚才会这样子,是没有读懂他发出的信号吗?是困了吗?肚子饿吗?是因为长途的旅行身体疲惫吗?是没有睡好,或者他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吗?...
这是一个用心体会孩子的过程,是一个和孩子产生连接的过程。用共情法,先把帮助孩子把感受提出来,感他所感,想他所想...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看见孩子,不论他有怎样不合适的行为,我们都要确信一点:孩子内心一定是渴望做一个善良的人的,孩子的动机和出发点没有错,只是他暂时还不懂得该怎么表达,还没学会该如何更好用语言表达而已。要满怀着爱意让自己成为容纳孩子的容器。
容器法最核心的是我们的内在处于一个接纳的状态,在具体运用中如果孩子有动手打人等不当行为,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温和地握住孩子的手,拥抱孩子入怀等方式来告诉孩子打人不合适,会痛,并给孩子做示范,正确做法是怎样的,比如麒宝一旦喜欢一个人,他会用身体去表达喜欢,用膝盖去跪对方,这时候需要当孩子面做示范,用语言用拥抱去表达喜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图像记忆,而非用大脑逻辑思维。
相比于其它方法,共情法、容器法最可取,容器法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呵护孩子的自我以及自我的那份力量。共情法就是站在孩子立场,感人所感,想人所想...不惩罚孩子、不压制孩子攻击性,用爱和接纳帮助转化。
教育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更要关注到我们的行为对孩子内心的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