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到了写作中的“真实”,强调了要写自己的熟悉的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锻炼思考生活的能力,防止去写“假大空”,倡导抒写真情实感。
但是,“真实”并不能代表艺术。我们讲,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说明,写作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客观反映,而是要有所提升!而提升,就需要萃取,就需要想像与虚构!这就是写作中的艺术的“虚假”。
生活是一个矛盾体,对一个人,对一件事,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一个人的高尚与卑劣,善良与丑恶,也很难简单地判断一件事情的对与错。但是,艺术作品不能这样,它必须告诉我们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灵魂以陶冶,以净化,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写作中必须萃取材料,必须合理虚构,打破原来“真实”的发展方向,而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进行艺术虚构,下面,我将从我写作的真实体味谈谈“虚假”。我的文章可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能真实的反映我在行文的虚假。
比如说,写人,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然而人是多面的存在,当你确定了写一个人某个方面的个性,你就要对其他的个性进行芟除。写一个人是纯朴的,当然这个人也可能是自私的。我们确定了写他的纯朴,就要剔除他的自私行为发展方向,改变生活的真实,朝着纯朴理想方向发展。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猪婆》,来表现父亲的纯朴、善良与勤劳。我的父亲确实是最为纯朴的,勤劳,而缺乏心计。比如说他喂猪婆,从不耍小聪明,比如说“拖盆”(猪崽满两月要捉,超出时间叫拖盆,因为这时猪崽一是长得快,二是食量大),比如说“别栏”(满了奶月就把猪崽与娘分开,一是能让猪崽多吃食,一是能缩短母猪繁育周期),比如说捉猪时在食里加糖水(让猪崽多吃食),这些,他统统不做。因为做了这些,他认为妨碍了捉猪家的利益。当然,父亲也是自私的,比如在卖猪婆时,他也按别人的方法套取国家的利益。但是在写时,我选材时进行了大胆的舍弃,写他的勤劳,重在写他“执着的喂猪婆,即使赊本也还坚持在喂”,写他的善良,重在写捉猪之后对猪崽的关心,写他的纯朴,则体现在如何处置猪婆上。当然,处置上,进行了艺术上加工,有了虚假。看原文:
《猪婆》
父亲终于下定决心把栏里的猪婆卖了。
父亲今年满七十了,家里喂了一二十年猪婆,喂过的猪婆父亲如数家珍,哪头怎么样,父亲常唠叨。尽管如此,我连总共多少头都记不清。
让父亲下定决心的,是这头猪婆太不带财运。父亲说,喂了三四年,没一年卖了好价钱;大前年价钱好,生的仔猪少,一次三四只,像狗生崽一样;前年生得多,十多只,但价钱烂不说,还捉不脱,喂在家里成了烂眼药;去年上半年,成了寡猪婆,没下崽,白喂了半年;最可恨,去年下半年捉出的猪,大多数人家喂得半大就死了。
其实,父亲也很舍不得把猪婆卖了。勤劳的父亲一刻也停不来,栏中无猪心中慌。我曾经给父亲算过一笔帐,你把喂猪的红薯卖了,萝卜卖了,玉米卖了,稻谷卖了,保证比你卖猪的收益多。父亲说,农家人不算帐,赚上猪粪就是赚。
精明的父亲认为喂猪婆更赚钱,于是很执著地喂猪婆。
然而这头猪婆着实惹恼了他。父亲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怎么这头猪下仔少?怎么仔猪存活少?怎么又不下仔?很有养猪经验的父亲时不时地问问我。
我很反对父亲继续劳累,想让父母清闲一些。我的答复有着很强的倾向性。
我说,应该是种的问题。于是,我跟他讲种猪的未经本地驯化,经过几年的异化后会出现症状,而这些症状与家里猪婆的症状如出一辙,跟他讲2012年全国的死猪事件。父亲听得一惊一乍地,估计父亲会知难而退了。因为我讲得很明白,现在养猪难,不是他技术层面上能解决的问题了。
父亲是养猪的好手,养猪不仅仅为着赚钱,更重要的是赚着一些好名声。“他家的猪仔硬是好喂,飞长,四个月就能杀一百多斤肉。”每每听到这些时,父亲仿佛自家杀了猪似地高兴。去年下半年,捉出去的猪有的喂了一段时间,后来死了,父亲一户一户地去惋惜,道歉,打探其他猪的情况,如果猪也病了,父亲便像主人似地着急。母亲说,捉出去的猪,别人都喂了一两个月,要出问题跟你有什么关系呀,干嘛跟着着急?父亲依然是着急,担心其他捉猪户的猪生病。
终于有了买主,买主很干脆,600元!
三四百斤的猪婆,600元!父亲有些不舍。
买主说,真的卖么?如果想其他的途径,你会多弄些钱!
父亲说,怎么做?
把你的身份证给我,再照张相,我给你去弄资料,最后说猪婆死了,猪婆入了保,能陪一千元。买主简略地介绍。
父亲像受了羞辱似地,涨红着脸,只是重重地说了一句:就600元,装走!
父亲终于把猪婆卖了。
应该说,文章的前大部分是真实的,后面一小部分却是假的。如果按照“真实”来写,就会与主题悖离,艺术效果会大打折扣。
记人如此,写事,就更需要艺术虚构,使事情向着情理化方向发展。因为,在现实中,一些事情,只是粗暴、龌蹉地呈现,而并不是诗意的、美的绽放。但是,事情的开端,却是一个好的素材,促使我们理性思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13年,学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在教室的门口,要悬挂一个班牌,上面要有班名、班主任寄语和班级奋斗目标。有一个班主任把这个任务下发到了每一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的纸条如是写着:班名,爱妻久;班级精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班级奋斗目标:天长地久,永垂不朽。当时,大家在办公室都把这当成笑话。我觉得是一个好素材,写了一篇文章《爱的传递》。
“张老师,谢谢你,我的爸爸妈妈终于和好了。”办公室里,陈丁同学一脸的喜气,也顾不得办公室里其他老师在,一个劲地向张老师感谢着。
事情还得从两周前说起。
当时,学校准备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要求每个班级取一个班名,写一个班主任寄语,定一个班级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做一个班级海报。
张老师接过任务后,并没有冥思苦想。他觉得,班级名称、班主任寄语、班级奋斗目标应该由学生来定,学生自己心理最需要什么,就在这表示出来,到时综合大家意见,再统一一下。学生定的他们最有感情,最认可,对他们而言,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然而意外出现了,班主任张老师收上来时,发现了陈丁的大不一样。班名,爱妻久;班级精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班级奋斗目标:天长地久,永垂不朽。
这样的命名,太另类。
办公室的老师们都笑了,都说,这个家伙是不是恋爱了,这是挑衅老师,该好好整整。
张老师终于控制了情绪,想想,不可能呀,这个陈丁,没有恋爱呀,平时都一个人的,不怎么说话,读书也用功呀,只是近段无精打采的。
这后面肯定有原因。
张老师找出了陈丁。陈丁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耷着头。
“这怎么回事?”张老师指着那张纸说。
陈丁一声不吭。
“是不是恋爱了。”
还是一声不吭。
“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不说,有必要通知你的家长。”张老师佯装发怒。
“不,不要,”陈丁急了,“我没恋爱。”
“那是什么原因?”
“老师,我,我写的是,是对爸爸妈妈的期望。”陈丁嗫嚅着。
张老师惊诧了,“是怎么回事?”
陈丁很难为情的道出事实本原。原来,陈丁的父母这段经常吵架,父亲有时还“家暴”,两人没有提出离婚,其原因还是因为陈丁,不想影响陈丁学习。在苦闷中,陈丁把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流露到纸上。
原来是这样,张老师心情沉重起来。他庆幸,没有去班上大声呵斥。他觉着要帮帮陈丁同学,不管能不能成功。
陈丁的爸爸在两天后被张老师电话请到了办公室。他很着急,“张老师,陈丁什么情况?我一定好好教育。”
“你看这个”,张老师指着那张纸条轻描淡写说。
“臭小子,毛还长齐就这个了,那还了得,我得好好教育。”
陈丁没有那个事,问题出在你身上,张老师说。
出在我身上?家长一脸的不解。
陈丁把你与你的爱人的情况跟我说了。他烦透了你们的争吵。他希望你“爱妻久”,他希望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希望你与他妈“天长地久,永垂不朽”。作为家长,要想着自己的责任,要为孩子的现在与将来着想。
家长脸一阵红一阵青的,不自在起来。
两周后,有了开头一幕。张老师长吁了一口气。
实际上,身边的班主任确实大发雷霆,对学生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如果写实,那只是写实,或者只是增添笑料,没有任何思想意义或者教育意义。对于这一事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哪一种更能体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哪一种才是“内心的自我”选择,这就是虚构。
我在处理的时候,与实际来了个大逆转,我认为这样处理会更好。当然,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还没想到,想到了,会另外有一篇文章。
总之,这里的“虚假”,是文章主题的需要,更是艺术的需要。毕竟,文学作品,还得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格,鼓舞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