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学《论语》1.11
宜山一中 薛思雪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学语】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多年不加以随意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论思品悟】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亲是我们生命的血脉之源,一本一生读不完的大书,一所一辈子毕业不了的大学。父亲是我们生命的航标灯,精神的支柱,灵魂的感召。是他把我们从人生的一个彼岸带到另一个彼岸,是他给予我们生命以力量,灵魂以信念,志行以高标。听其话,志其向,践其行,也是一个为人子的孝与敬。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多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不过是据古人守孝三年之古风而言的;据我们今天而言,这样的孝,有点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过分依从。因为梦和美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有梦是最美的,梦是最有力量的,人总是要有自己梦想的,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要是万一实现了呢?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没有具体的行动,但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当我们长大了,一定要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做最努力的自己。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因此,如果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也是极为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之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爱如山,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累了,给我们依靠和力量,教我们活出一个男人的伟岸;父爱如伞,在我们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中,他为我们遮风挡雨,把晴朗留给我们,却把阴晦留给自己。我想,在旅途匆匆,匆匆旅途上,我们有时要放慢自己的脚步,读读父亲这部大书,谨记父亲之言,志其向,践其行,活出父亲伟岸的模样,做一个无愧于人之人。
是为记,公元二零一七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