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怎么说呢,今天心情很复杂…
下午帮她做一个实验,因为她的原因、我的原因,各种出错,特烦。可能还得自己的数据自己收集…一倒手因为信息沟通不畅什么的很容易出现问题。
很多事情她没提前考虑到、没交待清楚是她的不对,可是我做实验的时候无论是出于对她的信任还是出于懒而没有认真检查,这确实是我的疏忽。
也更坚定了我赶紧学会程序的念头…
实在不喜欢她那种明明因为很多因素聚集在一起才会出的问题,偏偏因为那时候是经我的手而怪我。(也或许是我想多了吧。)
今天下午七捣八捣中psychtoolbox竟然可以用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好的程序,一个已有的函数在我电脑上显示未定义…我也很崩溃啊…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没人教我,神烦。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
中午舍友群里发白百何出轨了。哦,疑似。其实我也真没看出来是白百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网络爆出出轨明星太多了,以至于我现在看到任何明星出轨都有点“不为所动”。这种冷漠不是因为“明星与我无关”,而是“人人都可能出轨,尤其是明星”。这种想法其实挺可怕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网络频频爆出出轨之后对“出轨”这件事无动于衷。也不知道这种冷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以后的情感、婚姻。会不会跟很多家长对同性恋的态度类似“我可以接受同性恋,但是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会不会很多人开始“我可以接受出轨,但没办法接受自己的伴侣出轨”,只是一方面表露出对出轨的无动于衷,难免让伴侣觉得真的可以去跨越那条红线; 而另一方面其实接受不了自己被出轨,这又降低了自己承受出轨的能力。
当然,我说的这些绝对不是为“出轨”洗白。我只是觉得在媒体、看众的熏陶下,我们会不会终有一天觉得出轨才是常态。
有一点我比较好奇,为什么看众们看多了类似信息反倒对“出轨”容忍度越高(最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多看效应,看到一件事物或人的次数越多,就会越喜欢。但是我记得多看理论有个重要前提是“第一印象要好”,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作用。可参照男女关系自行解读。
难道大家其实对“出轨”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不可能吧!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看得多了,产生了疲劳效应,对“出轨”的阈限值变高了。
如果用行为主义的观点解读,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出轨行为受到惩罚。对错误行为无惩戒就是一种变相的强化。
不过其实是这样,看姚笛、看文章、看张?萱,这些被爆出出轨的明星出镜率更少了,所以我们也没办法知道他们是否得到了“惩罚”。偶尔还会报道一下他们的新戏、新闻等,似乎又是在呈现他们好的一面。这很容易让看众产生错觉:出轨无大碍。
只是希望那些想把出轨付诸于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人,可以想一下大众在看到“文章”、“姚笛”、“陈赫”、“张?萱”、“林丹”、“陈思诚”这些名字的时候,是不是不如以前喜爱了,是不是不管他们后来多优秀还是多了一份别的什么情绪。
想这些不是为了歧视或看低别人,而是以此自勉,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