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欢乐颂》关雎尔,你就明白“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乖女”是什么样子的啦。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乖孩子的确是完美的范本、教育的目标。然而,更多的父母对乖孩子的标准要求是安静、顺从,甚至对长辈言听计从,从不给家里添麻烦。这类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心”,不顶嘴、不抬杠,家长绝不会担心放学被老师留下,考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你安排,甚至嫁人都是你亲自把关过的。
孩子太乖太懂事,甚至连叛逆期都没有过,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人一生会有两次叛逆期,一次是幼儿期叛逆,一次是青春期叛逆。第一叛逆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叛逆期的少年具有“成人感”。第一次叛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身体的掌控,第二次叛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虽说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而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叛逆,而是聚焦叛逆期出现的不良行为,并加以纠正引导。不能正视叛逆现象,毫不掩饰地表达失望,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叛逆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叛逆是因为他们想成为大人,想要证明自己,追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独立和被重视。只有经历过迷茫、冲动、挣扎、反抗,才能成长。正是曾经的那个“我”,才成全了今天的这个“我”。一个孩子跳过了叛逆的阶段,就失去了真正成长成熟的机会,早熟的人最晚熟。
最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棍棒底下出的不是孝子,是顺子。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就曾经专门写过文章:如果孩子们给你的回应是愤怒、反抗,结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会很正常。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这类“乖孩子”长大后往往畏惧权威,胆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习惯性取悦讨好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从小被忽视的孩子天生安静、迟缓、守纪律,喜欢默默待在角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是最容易与家长和老师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对象,但他们的感情需求最容易被忽视,使得其内心的冲突得不到关注与解决,恰恰是这些“省心”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十五六岁的少女,心中总有些坏男孩情结。最受青春期女孩欢迎的坏男生,踏入社会后并不会太受欢迎,因为女生有了更成熟的择偶观,男人的责任感是比皮囊重要得多的东西。
不怕孩子调皮叛逆,就怕他太乖。越乖的孩子越不容忽视,要给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鼓励他们打开内心世界,拥有独立的人格。我很乖,不代表我不需要被爱。每一个乖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被困住的灵魂等待你去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