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十天的Dubai Fitness Challenge(迪拜健身挑战)闭幕了,口号很简单:30*30,每天30分钟的运动,坚持30天。
难吗?先来计算时间成本:30分钟的运动,就算不用算上任何为了去运动而在路程上花费的时间(比如在家运动,走路或者健身房就在小区里),每次运动之前换衣服,运动之后洗澡换衣服(洗衣服就算丢给洗衣机吧),前后加起来又搭进去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每天的时间成本至少是一小时。
一天24小时,怎么也能挤出一小时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就这么信心爆棚地开始了挑战。
然而真正执行起来,才发现有多不容易。
在我基本上把“每天30分钟运动”这个任务摆在每日行程首要位置的前提下,最后我还是勉强只完成了26天(基本上是一天高强度,一天低强度的搭配),有整整4天什么运动都没有做。
最难的点,我觉得是在“每天”二字。如何跳出自己的日常,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并坚持下来。比如说一个从来不整理床铺的人,从今天开始,你要求他每天起床必须花5分钟整理床铺。很有可能,他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即使在我们看来,只是5分钟的坚持而已。
首先,你得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去做一件事情。
对于一个从来不整理床铺的人来说,强制他每天去花5分钟整理床铺,这个他并不认可或者认为无用的举动,即使只有5分钟,他心里也是充满了抵触情绪的。没有内在的驱动力,更没法谈坚持了。这个驱动力,可以是兴趣爱好,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可以是自己下定决心要做出的改变。
其次,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如果有个人每天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才好”,这个思考本身是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而且会让自己陷入一个焦虑的怪圈。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每天思考这些,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做真正要做的事情。然后到一天结束的时候,就会陷入自责:我今天怎么什么都没有完成。这种自责会让自己更加焦虑,第二天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想,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投身行动。
不妨从一个微小的目标开始,一边进展一边调整自己的目标。“身未动,心已远”是大境界,我们普通人,先把自己身体动起来,踏踏实实从一件事情开始着手就好。
再次,永远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永远不要给自己机会给惰性找理由。
“啊,现在已经很晚了。”“今天事情很多,已经很累了。”……等等等等,一般经历了这样内心挣扎之后,就给自己找到了偷懒的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放弃。所以现在有很多的app,精确击中了很多人的这个痛点,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晚睡综合症?我们有“就寝提醒”。没法静下心来看书?我们有看书打卡,不仅书目已经给你提供好了,每天还给你把要看的段落标注出来,完成当日任务即可。没法坚持背单词?我们有背单词打卡,每天给你提供一定量的单词,完成当日任务,还可以网友之间比拼进度。手机上瘾?我们有“种树”活动,到你需要去看书去上课的时间点,小树苗就跑出来霸占了你的手机屏幕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你完全不能做任何其他操作。
这些相应的app满足了大多数无法自律的人的需求。类似于学生时代的自习时段,班主任时不时就在后门的窗口出现了,给开小差的你一个警告。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真的可以帮助到你的话。毕竟,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有句话叫:"We first make our habits, and then our habits make us." 先期也许需要各种外在的,自发的强迫手段来让自己养成习惯,但之后,我们的好习惯,最终会让我们自己受益匪浅。
最怕的状态,就是“又懒又贪”,心太大,想要的太多,而行动跟不上,放纵自己的惰性。只会对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焦虑。
最后,再回到我的“成绩”上来。
仔细研究起来,这4天的空缺里,除了有一天因为前一天被教练虐得太惨,半身不遂没法动弹之外,其余3天都落在了周末。
我想舒口气,给自己找个“最完美” 也是最简单的理由:周末嘛,陪伴家人最重要。“陪孩子”简直是最棒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其他人不仅不会批判你,还会表示认可甚至感同身受:“对啊对啊,如果没有孩子,我就可以……” 就可以怎么样?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刚做全职妈妈的那段时间,我简直陷入了一个情绪黑洞,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怪罪在“陪孩子”身上:你看我不能出去工作,都是因为只能我一个人带孩子;你看我没有时间看书,都是因为我要负责孩子吃喝拉撒睡;你看我没有时间运动,都是因为我要做各种家务;你看我都没有朋友,因为我整天都在围着孩子转……
而父母和朋友,也会不时地传达这样的担忧和惋惜:“你读了那么多书,之前工作这么好,就这么全职了,多可惜啊?”“你要全职几年啊?等孩子大点,你还能再回去工作吗?”“你这样下去会不会与社会脱节啊?”
有一次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拿出一本cfa专业书来看,想着以后就算转个专业方向,多储备点知识,也是有备无患。我真的是很努力地抽出了两个小时(孩子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真的很难,但现在随着孩子长大,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多),不间断非常专心地整整看了两小时。我合上书,发现我根本记不住刚才看的任何内容,甚至在看书的过程中,接触到满目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就头皮发麻,反复读一个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我甚至跟闺蜜自嘲说自己“孕傻”了。
然而我内心深处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孕傻,而是我自己退化了。
我们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随时随地有海量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在轰炸着我们。我们的兴奋阈值也越来越高。长期碎片化的被动接受信息,导致我的注意力没有办法在一件事情上集中很长时间,总想着转移到下一个更让人兴奋的话题上去。安安静静地去读一本书,已经很难达到我兴奋的阈值范围了。更别说,还是本枯燥的专业书。更更别说,这本枯燥的书,勉强读完之后,还需要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记忆。
我在看大J的文章时,总是感同身受。特别时这句话:“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不会让我们和社会脱节,真正让人脱节的时我们的惰性。一个人的惰性,最初往往是从懒得思考开始的。”
进化论就是这么直观:“不用则退”。大脑如果一直都不去思考不去总结,而只是被动的接受很多毫无营养的碎片信息,当然会退化。自己把自己沉浸在“全职妈妈”就是家里长家里短,每天重复性劳动的定位里,可不是会越来越走不出去。
我有个朋友,她的大儿子现在读二年级,小女儿跟我家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一个班。她平时看着就是个很普通的妈妈,几乎每天都来接送孩子,亲自下厨给孩子们做饭,给他们准备餐盒,带他们出来参加各种聚会,也跟我这样的全职妈妈一样有着“孩子吃多了吃少了”“如何养育孩子”的烦恼。然而深聊之后,我才发现,人家一点都不普通:她自己有个诊所,还是印度某大学的教授。平时一半的时间她在诊所出诊,一半的时间她需要飞到印度去给大学生讲课,做研究写论文。两个孩子学校里的事情,幼儿园的活动,她几乎没有落下过。而她自己调侃说,现在已经是最轻松的状态。最难的时候,是她还在本地医院里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怀着大儿子,还经常要一口气值48小时的班。评职称,考证书,一样都不能少。而她大儿子出生之后的六个月内,她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保姆同时要坚持母乳,都是和丈夫自己带的孩子。无论晚上要起夜几次,第二天依然要打起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为她的工作,用她的话来说,“容不得犯错"。大儿子六个月之后找到了保姆,家务上有了帮手,但是母亲的职责依旧是不可替代的。事业和家庭都不落下,真的很难很难,她自己都笑说,简直是把自己当超人来预支精力和体力,恨不得把自己劈成两个人来用。在这期间,她还跳了槽,到了一家新的医院开始做一个部门的主治医师,从无到有组建了整个团队。过了三年,她的小女儿出生。而那时候她管理的团队越来越大,需要她在医院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于是她毅然辞职,全身心地陪伴刚出生的女儿六个月,然后开了自己的诊所,并且谋得一份相对自由的教职。
简直是开挂的人生。
但是她自己说,其实那时候更多的是“害怕”。在医学领域,很多时候,一歇下来,手就生了,再想重新开始实在太难太难。而她那时候只是个住院医师,丈夫的工作也不稳定,她必须要保证家庭稳定的经济来源。“奖励可以激励一个人,但有时候害怕更能激发人的潜力。所谓真的没有办法了,有时候只是我们没有破釜沉舟再逼自己一把。”
我害怕我自己会退化,我害怕我自己会成为被温水煮死的青蛙,我渴望我自己得到提升,保持不与社会脱节,如果需要随时随地可以出去工作的能力。
比起刚开始做全职妈妈的自己,我现在已经淡定和乐观很多。需要继续自我激励,用自己的方式来继续成长。精神上的成长和充实,永远不能停歇。
这也是我希望“言传身教”,带给我家小朋友的认知。
有朋友在文章下面评论说:“六点起床很困难,背单词很困难,静下心很困难……但是总有一些人,五点可以起床,一天背六页单词,耐心读完一本书。谁也没有超能力,但是自己可以决定一天去做什么事情。你以为没有了路,事实上路可能就在前方一点点。”
简直是点睛之笔。
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勤奋,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而这往往就是残酷的事实:聪明的人往往又勤奋又谦虚,有钱的人往往又努力又兼顾生活。
谁也不是超人,谁也没法一口吃成个胖子,每天一点点微小的正方向的量变,总能累积到我们需要的质变的时候。